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提问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就是数学教学的入口,联系实际生活学数学,联系实际情况用数学,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为此,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的思想,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情境图)今天是小明9岁生日,一帮同学围在一起为小明过生日,每位同学都准备好了生日礼物递给小明,并送上祝福语。轮到小红的时候,她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说:“好羡慕你们啊,每年都可以过生日,我却要每4年才过一次生日。”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为什么?”“因为我的生日是2月29日。”“为什么2月29日的生日不能每年都过呢?”针对小红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怀疑目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2015年和2016年的日历,引入闰年、闰月的概念,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年、月、日的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读教材重点词句培养提问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教材,在教材中抓住重点词句,根据这些关键词,尝试从中提出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这一内容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仔细读本节教材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质疑,并提出问题。
这时,学生会对结语中两次使用“通常”一词感到困惑,并提出“‘通常’之外的情况又是指什么?这两个‘通常’可以省略吗?”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将教材读得细致,思考问题深入。提出问题不是目的,关键是使学生在问题中提升解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学生就给出了回答:“我认为,句中两个‘通常’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如果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或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该分数转化成分母为10、100、或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 =4%,又如= =5%。而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当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情况下是保留三位小数,但是当有特殊要求时,应该按照特殊要求保留相应小数位数。所以这两个‘通常’不可以省略。”
2.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
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
创设情境,有效激发提问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教学中,要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情境,使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急于探索的动机。
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3.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2000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正是这种好奇心在激励他们积极地在头脑中构建他们所体验到的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图式,而这种图式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更多的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获得,也会更加精致和成熟。他认为,在儿童为了了解新情况而进行质疑的过程中,他就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赋予新的意义。这里的“好奇心”和“感到困惑”说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当问题明确了,探究过程才有方向。
二、对策并举,激发提问的兴趣
激发提问的兴趣,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意识,使学生提出问题。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可从根本上强化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1.借题发挥法。在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课时,我利用当天学校开学典礼这一话题作为开场白:“今天学校开学典礼给三好学生发了奖品,学校共买奖品360件,发了3/4,根据这两个数字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待学生纷纷发问后,我很自然的围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借题发挥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应是新近发生且学生感兴趣或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提出问题的欲望。
2.激将法。在讲代数减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而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研究分数减法,大家看我怎样做,然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提的多,谁提的好。”我做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又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答,全班学生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当天作业全班学生全部做对。使用激将法的出发点在于诱导学生的好胜心理,在竞争中刺激提问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