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今天小编就和小伙伴们讲解一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2.数学课堂导入技巧一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儿童对新鲜、奇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教材内容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为导语。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可这样导入:一天,火红的太阳烤着大地,孙悟空等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时人人都又累又渴。悟空说:"师傅,咱们找个地方休息休息,我去化点吃的去。"不一会儿,悟空抱来一个大西瓜,说:"现在有一个大西瓜,分给咱们四个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1/3,怎么分呢?"八戒看着西瓜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大,吃多的,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小,就吃1/3吧"。听了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引入,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数学课堂导入技巧二
游戏导入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叫学生随意报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师为什么能猜得对?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学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4.数学课堂导入技巧三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