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份关于“从对口中学论广州各小学的择校价值”的家长攻略在微博微信上被广泛转载,其中将广州市各小学的择校价值划分为六等,并提出,“择校只择小学意义不大,还要考虑小学对口初中的重点率。”并列举出各知名小学进入优质初中的概率,其中越秀区概率。对此,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广州教育的趋势是迈向公平、均衡,“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家长去择校。”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则直言: 家长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去买学位房!
网传攻略:广州公办小学分五档
昨日,记者看到了这份在网上疯转的“择校攻略”,其对广州各名小学的择校地段状况及升入名中学的价值分析得比较细致(详见表一和表二)。
攻略中称,选择学位房要看一所小学的教学水平,而不一定是名气,主要要看两方面:1.奥数,奥英,语文比赛的获奖人数和比例。2.每年考上四大民办初中:育才、广雅、应元、中大的人数和比例。
攻略中还把广州市各公办小学划分为五个档次:1.名小学(东风东,华师附小)2.名小学(质量较好的省一级,多为原东山区学校)3.好小学(质量较差的省一级和质量较好的市一级)4.一般小学学(市一级)5.差小学(市一级以下的小学)。
该攻略还综合了各小学和其对口中学的情况,将广州主要小学的择校价值划分为六等。并指出:“择校只择小学意义不大,还要考虑小学对口初中的重点率。”攻略中还列举出各知名小学进入优质初中的概率,其中越秀区概率。
澄清
越来越多家长在天河买学位房?
天河区教育局:学位房热度并不强
攻略提到,天河近年教育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天河购学位房。
天河区教育部门否定了这一说法。该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表示,天河区小升初的政策是小学直升初中,你在哪间小学读书,也就确定了你毕业后就读哪间初中。
柳恩铭说,天河区一直坚持高位均衡发展,小学、初中、高中质量逐年稳步提高,而且是全面提升,相对均衡,“初中没有什么薄弱学校,天河、天荣、47中等中学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一点差异那也是弱到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天河区一直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所以在天河区,学位房的热度不是特别强。”
柳恩铭认为,“就近入学的前提是每个学校都办好。天河建区以来长期面向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院校招收老师,也吸引了大量骨干教师,差距在师资。例如长湴小学,老师都来自北师大、华南师大等重点院校,那么住在长湴附近的小孩为什么要跑到华阳、体育东小学去择校?家长累,学生也累。”
海珠区教育局副局长何毅文也表示,海珠区一直以来都是按地段入学的,花高价购置学位房的家长是极少一部分。
择校要看奥数成绩和升学率?
教育界人士:要看师资和学校特色
攻略表示,选择一所小学,要看其奥数、奥英、语文比赛的获奖人数和比例,以及每年考上四大民办初中(即育才、广雅、应元、中大附中)的人数和比例。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表示,“这是错误的说法。学校不允许超纲教学,奥数、奥英是不允许的,不能用这个去衡量学校。”“择校要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办学的特色,校长有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有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李伟成认为,“有很多所谓的根本就是因为地段好,或者是吃历史的老本。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不要看奥数成绩、升学率,主要看学校有没有特色。”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表示,择校关键是择师,还要看学校的特色。去年广州评定了37所特色学校,今年还将有100所特色学校。从区域角度讲,通过特色发展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学校办学角度来讲是追求差异化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选择,高中阶段才是强化。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家长去择校。”
派位不理想导致文德小学择校价值低?
校方:文德路小学也对应有好学校
攻略中分析说,农林下路小学、东川路小学的排名,前于文德路小学、小北路小学,其原因是,“文德路小学、小北路小学本身是很一流的,可惜就是派位不理想,文德路小学对应的十三中、十中是越秀区排在后面的中学,小北路小学能进入二中的比例很低,三中近年来下滑得厉害!”
对此,文德路小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攻略中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文德路小学也有对应好学校的。她表示,文德路小学目前没有择校生,而有一定比例的转学生。对于转学生的概念,该人士称,例如住在永曜北地段的学生很想去其他学校,那么可以办转学手续,但前提是转去的学校要有转学生的名额。而在派位对口初中上,文德路小学与其他同片区的小学一样,都是搭配了省实、16中、13中等多所学校,并且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只是这些比例可能会有变化。
观点
李伟成:家长没有必要花钱买学位房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表示,整个广州教育发展趋势是迈向公平、均衡,家长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去买学位房。他认为,就近上学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家门口的学校是教育小孩的平台,起码不用劳碌奔波,也不用花大钱,还可以多点跟学校沟通,多点时间来享受天伦之乐。”
江东:家长需要冷静的判断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表示,就近入学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多年。针对义务教育来讲,每一个地段的划分,都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问题,不可能随意更换地段。他说,“如果没有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市民)可以责备政府。就近入学全部要公开地段,保证了每个学生读书的权利。家长需要冷静地判断,不要人家说风是风说雨是雨。”他也表示,目前不同学校的确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但是广州12个区的教育不均衡状况正在逐步缩小。
1927年,私立广州大学由陈炳权(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国立广东大学商学系主任,广东大学专修学院院长)、金曾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钟荣光(私立岭南大学校长)、胡春霖(北京大学教授)、黄隆生(前中央银行行长)、陈嘉霭(前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马洪焕(前广东省政府秘书长)、王志远(国立广东大学教授)、司徒尧(财政部统计处处长)、陈友琴(国立广东大学教授)、温仲良(国立广东大学教授)等人在原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专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办,开设夜校课程,以满足日间工作的青年的学习需要。
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由陈炳权任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王志远任委员兼训导主任;陈友琴任委员兼总务主任;马洪焕、陈嘉霭任委员,主持校务。后改校长制,金曾澄任校长,陈炳权任副校长。李长全(时任法官学校委员)任法学系主任;熊锐(前任广东大学教授)任政治系主任;司徒尧任经济系主任;李应南(时任广东大学、协和大学教授)任教育系主任。 1928年,私立广州大学接办位于广州市天香街的私立广州女子中学,后改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12号的旧警署,改建为大学本部法科校舍,而文学院暂迁到文德路的万川楼上课。东横街新校舍建成后,文法学院集体迁入永汉路东横街,而附中则迁入万川楼。
1930年,教育部颁布1930年第222号训令,停止招收预科生。广州大学增设高中部,大学部也开始招收日班学生,下设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和教育学系;法学院设有法律学系,政治学系和经济学系。此时学校为2院5系,学生人数达到1200多人,但不能满足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凡具备3学院以上者始得立为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
1931年陈炳权改任校长。随后,谭维汉任教务长,黄毅芸任训导长,陈梦周任总务长。增设理学院,开设数学系,使学校的院系数量上升为3院6系,真正成为一所受政府认可的独立大学。
1932年,陈炳权因事未能返粤,未能参加8月份的校董会,函请辞职,改推金曾澄为校长。金曾澄代理校长职位,在沙河白云山麓购地60多亩,改建为新校舍,同时改建原校图书馆。1933年2月,新教务处、校长办公室及理化实验室建成迁入,3月3日新建的图书馆落成,同时学校增建学生宿舍,修建体育场、枪械室及体育办事处,以供学生锻炼运动之用。1933年9月,理学院增设数理学系,至此,大学部共设有3个学院8个系,分别是:文学院教育系、中国文学系;法学院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政治经济系;理学院数学系、数理学系。
1934年6月,为了达到国民政府《大学规程》对大学各学院各科开办费及每年经常费的最低限度要求,学校校董会派校董黄克勤(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硕士,私立国民大学教授)赴美洲募捐,校董陈友琴赴南洋募捐。
1937年,广州大学奉教育部批准附设职业教育训练班,聘该大学教授黄文衮硕士(广东国民大学教授)为班主任,计划开设计政、测绘、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公牍、农村合作社、工商管理等7个班,由于时局紧张,只开设了计政班,下设会计组和统计组。招生对象为高等中学毕业生或拥有同等学历者,训练期限为1年,计政训练班的教授多由广州大学的教授兼任。 抗战爆发,广州饱受日军轰炸,广州大学仍然坚持在原校教学。为了照顾逃到香港的学生,私立广州大学在香港九龙新界粉岭元洲街分设临时授课点,共收学生300余人。1938年2月授课点迁到香港荃湾,8月再迁到九龙油麻地。1941年底又在青山道附近租地建校,设有课堂20个,11月已完成。新校舍的门额“广州大学”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赐题。但不久之后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各课室被日军用作马房。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为了坚持在中国办学的理想,陈炳权先生将大学部迁往开平县沙塱村,同时在九龙附属中学和中山县湾仔两处增设大学分教点,另外又在澳门白马行街设立附属中学及计政班,实现抗战不忘教育的本旨。1940年,由于开平县沙塱村地方狭小,学校遂迁往台山县原宁阳铁路公司旧址,将理学院扩充为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学系。1941年,法学院增设银行学系,各地的计政班均有发展。
1941年12月,自日军发动太平洋攻势以来,香港、九龙以及澳门等殖民地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广州大学各分教处(香港、中山、澳门)的员生在各教授的带领下分两部分内迁躲避战火:一部分由文学院院长谭维汉、计政班班主任黄文衮率领间接取道韶关;一部分由训导长黄毅芸、教授黄兆栋、梁式文率领偷渡,在台山集中。陈炳权离开香港奔赴韶关,选定韶关上窑村作为校址。学校在曲江孝悌路筹建计政训练班(分校),为大学复课做准备。1942年2月,计政班复课。
由于战乱造成了校产的巨大损失,广州大学得到教育行政当局的拨款救济,得以建成曲江上窑校舍,有大礼堂1座,球场4处,宿舍5区,其余房屋若干。广州大学与附属中学于1942年9月按时开课。复课后,广州大学将文学院与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广大新成立商学院,开设工商管理学系,并将原法学院的会计学系、银行学系一并加入。计政班方面,增设银行班和新闻班,并在广西桂林设广州大学桂林计政班,先后聘刘兴序、曹美成、袁功甫为班主任。在战时,广大的学生人数由战前的1000多人增加到了3000多人。
1941年,陈炳权兼任财政部曲江区银行监理官,并接受财政部委托广州大学开办税务训练班,聘梁式文教授为主任,为财政部训练大批税务人才,加强财政建设。1943年8月,陈炳权赴美国考察战时经济,并为私立广州大学募捐基金,乃由王志远代理校长。由于时局紧张,部分员生转移到罗定复课。1944年7、8月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豫湘桂战役攻势蔓延到粤汉、湘桂铁路,在这年秋冬至次年春,广州大学从曲江上窑迁往兴宁。1944年秋,私立广州大学在兴宁设立分教处,借用文山小学校舍上课,分教处只开办计政班,分为高级和初级,共招生两次,录取新生100多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私立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毕业成绩及格,报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私立大学之佼佼者。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广州大学红桥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60 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800多人,学生共有1.4万多人。
1945年,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国48个州,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获得美国波士顿、纽约、罗斯福等30多所大学赠给广州大学免费学额数十名,捐赠图书8万多册,仪器一大批。又向美洲华侨募得122328美元,作为兴建校舍之用。兴建崭新建筑物如: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并进一步增加设备,开拓业务。
1948年8月,陈炳权由美归来,重掌私立广州大学,先后选派梁国材、劳洁灵等30多人赴美免费留学。1949年10月,陈炳权与谭维汉赴香港,筹设分校。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全市欢腾,私立广州大学立即进行复课和开展庆祝解放活动。私立广州大学竹苑清晨同年12月,陈炳权偕同谭维汉等人,携带账册和款项由港返穗。陈抵校以后,先将带回来的数万元港币清发全校教职员工工资,随即公布华侨捐款和私立广州大学历年收支账目,又派人将广州解放前夕疏散往香港广大中学的10万册图书和教学仪器、乐器等全部物资,满载一个火车车卡悉数运回广州。当时主持香港分校的黄毅芸拒绝交出物资,后经陈一再亲笔函请在港校董协助,终于把上述的图书等物运回广州。1950年初,陈因病离穗赴港就医,旋侨居美国。
解放后,私立广州大学董事会进行改组,推举吴奇伟为董事长,陈炳权、许崇清为副董事长,司徒美堂、肖隽英、蚁美厚、卢燡为董事,并推许崇清兼任校长。在人民政府和文教厅的领导下,私立广州大学积极进行校务和教学改革。
1951年初,私立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 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新的广州大学。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穗高教19931号文《关于广州大学与私立广州大学衔接问题的批复》),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以利于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并为广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996年11月,在广州市政府的牵引下,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隆重举行衔接大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邬梦兆出席大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向新老广大顺利衔接表示祝贺。
2007年11月,私立广州大学全球老校友近200 人齐聚广州大学大学城新校区,祝贺私立广州大学建校80周年,并设立“广州大学全球校友奖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