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劳动教育,是同等重要的,这不是一个排序的问题,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一生的教育学习过程中,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要求别人回答的。现在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才正是问题所在,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广义上“劳动”的概念,是人的生活离不开的一件事,你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开始劳动了,穿衣服,洗漱,打扫房间,上课等等。从童年到成年,劳动的范围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这才是正确的。
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什么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表明,我国的劳动观念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对”领导劳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劳动的人,生命会失去意义;其次,劳动不同,但没有高低的区别。只有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孩子才能热爱并且尊重劳动,理解别人的劳动。例如,在家里,妈妈做饭,爸爸洗碗,这些东西不只属于爸爸妈妈,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把正确的劳动观念传给孩子们。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义务参加劳动,打扫卫生,整理教室等等。
重视劳动教育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劳动教育脱节,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教学目标,个别者甚至错误地引导学生劳动课上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这种教学目的跟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如果说学校的劳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劳动中的技能,那这肯定是一个成功的教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工作只是一种形式,所谓的学校工作,完全不现实,也不符合课程标准,劳动课的设置,没有具备专业的劳动老师,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者退休的教师,来教授课程的。校领导和上级部门,都在看应试教育的分数,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很多课程,都是不受重视的。
劳动是一生的事情事实上,归根结底,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一切都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大多数的家庭,为了小孩的考试分数,牺牲了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培养,学校的老师,也把教育看成了分数的较量,升学率,中考,高考,几乎可以是任何事情都要为之让步。教育的长远发展,是需要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重新界定劳动的含义,认识到分数只是劳动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内容。
“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
《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劳动教育应该怎么教?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同时,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高中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