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大全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播出,那么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篇1
对于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爸爸妈妈不需要通过责骂,批评来阻止老大对老二的粗暴行为,而是示范给他怎样轻轻地拍打、拥抱和亲吻老二就可以了。
我家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才一岁7个月,出院回家后,老大有时候也会去打老二,这时候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跟老大说:“不是这样拍弟弟的哦,你这样太大力啦,弟弟会哭的,你看妈妈是这样摸摸弟弟的,这样轻轻的摸摸弟弟,弟弟就不会哭,你试试看,这样轻轻的摸摸弟弟头,就不会哭啦。”
我家老大就会跟着我轻轻的抚摸老二,之后老大再打老二的时候,我都是示范给他看:要轻轻的摸摸。
示范几次后,我家老大基本上不会排斥,攻击老二了,还会主动要亲弟弟,抱弟弟。
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篇2我朋友前几年生了二胎,第一胎是个小女孩,古怪精灵的,特可爱。
怀第二胎时,妈妈提前就问大宝:“妈妈再生一个小妹妹或小弟弟陪你一起玩,好不好?”
大宝反过来问妈妈:你是不是就不要我了呀?为什么还要生个宝宝呢?妈妈就告诉大宝,妈妈再生一个宝宝是因为妈妈爱你,怕你一个人孤单,所以再生一个宝宝陪你玩,这样你就不孤单了,还有啊,就是妈妈将来有一天老了的时候,你一个人会照顾不过来的,俩个人一起照顾妈妈多好呀!
后来,我朋友怀孕的时候,大宝每天一有时候就对着妈妈的肚子跟二宝说话,二宝出生了,每天大宝从幼儿园回来,就会主动去照顾小妹妹,还会把在幼儿园学的东西教给二宝!
如今二宝也快上幼儿园了,姐妹俩可好啦!
感觉生二胎,妈妈要提前对大宝做好心理输导工作,别让大宝感觉,妈妈是因为不喜欢她才会生二宝的。如果大宝的反应比较激烈,妈妈还是再想想,千万不能因为生二胎,让大宝的心里有阴影!
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篇3著名儿科医生、育儿专家斯波克博士在他的《斯波克育儿经》一书中有讲到大孩子对新生儿的嫉妒,比喻了一个这样的场景:
“想象一下,你的丈夫有一天带着另一位年轻的女人回来了。他对你说:“亲爱的,我像过去一样永远爱你。但是这个人今后要和我们住在一起了。另外,她也将占有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非常爱她,而且她比你更需要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心平气和的跟往常一样,当没事发生吗?
这比喻得多形象,这种情形下大人都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小孩子可以应对得自然、完美、无懈可击呢?
老二的出生,这对老大来说是巨大的变化,他需要时间来适应,需要调整自己来应对。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充分理解、耐心引导、温柔支持,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呵斥、强制改正。
很多爸爸妈妈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会用错误的方法来对待,比如:
“你看你都是哥哥/姐姐了,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
“你做哥哥/姐姐了,怎么可以欺负弟弟呢?下次不可以这样了,知道吗?”
“不要哭闹了,会吵到弟弟妹妹的”
很多父母常常不自觉地这么做,但也会发现,这样做完全不能奏效。有时候越训斥,越激发老大的不良情绪。
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篇4英国发展心理学教授朱蒂·丹做的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指出:在新生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父母若能多告诉哥哥或姐姐有关小婴儿的需要和感觉,会让这些孩子对弟弟或妹妹产生较亲密的感觉,同时,也能增进日后手足间的友好关系。
向老大强调老二对老大的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在老二4-12个月的这段时间,老二非常喜欢听哥哥说话,只要哥哥一说话,老二就会笑,有时候老二一哭,哥哥过去跟老二说几句话,摸摸老二,老二就不哭了,这时候我就跟老大说:
“弟弟好喜欢你哦,你看,弟弟就不哭啦”
“弟弟哭啦,弟弟在叫你呢”
“哎呀,弟弟看到你就笑啦,弟弟好喜欢你哦”
还可以教老大逗老二笑
“我们来摸摸弟弟的脚脚,看看弟弟笑不笑,好不好”
“我们还可以对着弟弟,用手挡住脸,在拿开,弟弟就会笑了”
看到弟弟笑了,老大都会开心的说:“弟弟笑啦,弟弟不哭了”
有时候弟弟哭了,老大还会拿玩具给弟弟,弟弟就不哭了。
老大会骄傲的跟我说:“妈妈,我给玩具给弟弟,弟弟就不哭啦”
让老大知道老二需要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老大产生照顾小宝宝的责任感,从而也就不会排斥、攻击老二了。
很多二胎家庭,当老二出生后,都是妈妈全心全意的照顾老二,老大则主要由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照顾。
其实这种“分工”的方式不好。家里大人各自的角色是不同的,孩子对妈妈有天然的依赖,妈妈角色无可替代。如果老二一出生,妈妈就变成了“老二的妈妈”,会对老大造成很大的伤害。
爸爸妈妈们都倾向于认为,刚出生的小宝宝,比大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其实错了。刚出生的小宝宝,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拉臭臭了哭一下告诉大人,换舒服了又继续吃吃睡睡,而且不会翻身,不会爬,没有掉到地上的危险,其实不需要大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
而大宝,需要大人陪玩玩具,讲故事,需要跟爸爸妈妈有交流,而且对大人情感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洞察力,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冷落,需要更多陪伴的反倒是大宝。
家庭教育课第六课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作文篇5当一个家庭准备迎来新的家庭成员时,可能会面临一个困扰,那就是怎么样处理老大和老二的感情,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父母做的好的话,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会很好,但也有少数会表现的比较抗拒,并且在许多家庭里,尽管老大已经上了小学甚至更大,但是还是会和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被分出去了一半甚至更多,能明显的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度降低了。这就让很多父母非常哭闹,毕竟都是自己的掌心肉,要照顾小的,但是也不想伤害大的,所以当家里马上要有新的家庭成员的时候,父母不妨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说4岁以上,那么父母就可以直找个机会直接告诉孩子,了解一下他对于自己弟弟或者妹妹的感受,用童书来告诉他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还有一些童话故事,如果直接告诉孩子,弟弟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很有可能吓到孩子,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说:“你和弟弟(妹妹),都是妈妈和爸爸身体一部分结合而来的”。4岁以下的孩子可能还不会了解你所说的,并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表现得很自我,除了一些图画外,父母也可以在准备购置婴儿用品的时候告诉他要放生的事情。
很多父母会喜欢告诉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和妈妈还是爱你的,不要怕。但其实最好不要给孩子说这种话,因为这等于说是对孩子做出了承诺,而将来新成员加入后,一切是会不一样的。我们只要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爱他就可以了,引导他如何做一个好哥哥(姐姐)。如何做呢?当小宝宝出生后,父母可以让老大参与进来,可以让他帮忙换尿布、穿衣服、穿鞋子等,照顾小宝宝的时候让他融入到里面,慢慢你就会发现,老大也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好哥哥(姐姐)。不管你被刚出生的小家伙折腾的有多忙,抽出点时间陪陪老大,不管是阅读还是做游戏,都可以,不要忽视了他的感受。
教育培训经历和企业管理的经历都开始让我关注家庭教育,尤其是自己即将成为父亲,我只能谈我所认识的家庭教育,谈不了“真正的”。靠,我又咬文嚼字了。
1.80%的学校教育知识,在工作中都没有用,基本都是靠家教。
先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过人员面试的管理人员深有感触。学校名气、学历高低,在一个特定的工作有意义,相比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的态度,和人沟通的方式是最重要的,而这些能决定还在在1分钟内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决定是家教。当然,父母岁给予的基因会伴随孩子一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决定孩子将来成长的高度。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操,我又卖弄算命那一套了)
2.有自己的家族传统风格。
其次说到家教的基本内容。
这涉及到,社交礼仪,卫生习惯,自己家庭对真诚、善良的认识,尤其是父母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可以讲社会的良风优俗,也可以是父母对生活的理解。在一些核心意识上,例如责任,父母承诺的事情,要尽量做到,做不到,一定要有解释。
横向比较韩国和日本的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就是礼仪,怎么说话、吃饭,跟人打招呼,另外一条,就是认识周围的物品,那些是安全的,那些会伤害孩子,认识钱币等等。
3.0岁至3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的爱。
第一阶段,婴幼儿阶段,无条件的爱,并让其感受的到。
假如一个成人突然到了附近物品都比自己高处5.,6倍的世界,你会怎样,你唯一的武器也是哭吧,(男人,哭吧,不是罪),最关键的那些巨人听不懂你说什么,更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还会给你一些对你来说莫名其妙的东西,你脾气好会忍受,脾气不好,就开始闹了吧。小孩子亦然。给他一个安全的爱的方式,并且能让孩子感受的到。
3岁之前,要无条件的爱他(她),很多人说的3岁看老,是指性格,不是指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会在下个阶段逐步调整,尤其是身边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爱,会减少哭闹的时间。
4.3岁至6岁,让其动手去游戏,去做他想做,能做的事情。
第二阶段,低龄儿童,要有容错的机会、耐心,只要不伤害的肢体和姓名的事情,要让孩子去做。
失败,再学习,反复进行。这是接触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应对孩子尝试的失败和成功,这是家长最重要的命题。
失败后哭闹,不敢尝试。父母给予了什么支持,说明原因?鼓励其信心?还是告诉方法?
5.6岁至12岁,生活观念,学习方式要延续家教风格。
说两个例子。
有家长咨询我对孩子看漫画,玩游戏的看法。
我建议孩子做这些事情。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看的漫画、玩的游戏了解有多少。知道火影在讲什么故事,知道海贼王传递的团队意识是什么?知道犬夜叉所传递的热血是什么?
说到这,很多家长会说,我没有时间,我也不懂这些。
那会看这些游戏和漫画的评价吗?能和孩子沟通一下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吗?是因为没有朋友,是因为无聊,是因为不想和其他人玩,或许就只是想玩。
和孩子在沟通观念的问题时,少讲大道理。原因是,百度和微博很容易就把你所讲的话暴露了,孩子又不得不听的时候,你讲的内容就没有了意义。要告诉孩子,我们家是怎么对待这些事情的,这是家教方式的延续。
玩的时间有限制,如何保证孩子能守信,首先自己能在孩子面前守信。其次,孩子会犯错,在约定之前,就说明惩罚措施,惩罚措施可以有体罚,那是告诉孩子,这是底线。
教育方式无处不在,例如带孩子去超市。
准备要买什么,准备花多少钱,准备用多长时间。这是规划的问题。
超市的东西摆放位置一般怎么摆放,为什么是这些?促销商品、保质期商品、快餐食品怎么分辨?这是操作问题。
超市有很多数字,也实际到用多少钱买多少东西的问题,还有孩子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是超支的问题。这是细节问题。
咱们就多说细节问题。数字和文字的氛围是学习最好的直观方式。花钱有规划和节省的问题,要告诉孩子家庭的现状,要能接受这些现状,但并不意味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买的,可以动手做。孩子喜欢的东西,可以有物品交换,例如拿快餐交换一把手枪,例如用玩具骑车交换一周自己穿衣服等。超出要求的内容,要靠自己的付出来获得。
6.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传递和世界沟通、学习的方式。多说一句,就是传递世界观及学习的方式。中国基础教育的双基,传达的是知识和解题技能。
多说几句,很多人对中国应试教育吐槽较多,很多人认为学习二项式定理和生活完全没有关系,基本都没有学习的必要;学习音乐的只需要7个数字就够了;我又不出国,不用学习外语;语文老师是个人就能干,就是学字、画句子段落,归纳中心思想,我操,谁知道作者当时想没有那么多,更多就是赚稿费等等。这确实是因为分数导向,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师授课方式只为分数目的,不为双基中很重要的基本技能,包括写进教学大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就拿很多人讨厌的数学来说,数学解答题有题干和答项。要解决一个问题,有没有类似的解决方法,问题的要的效果是什么?就是要的回答量是什么。
解题需要用到公理,定理和推论。
什么是公理,就是这个社会默认的做事方式,内心足够强大完全可以不按常理出牌的,但要知道;
什么是定理,就是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完成一件事情,要知道问题的核心点在哪里,数学里的均值定理,两个数的平方大于等于两个数的积,核心点是两个数必须是正数,并且只有两个数相等的情况下,等号才成立。
什么是推论,只能应对这一件或某几件特定的事情。要知道一般和普通的区别。
最后说问答,做事想向问题提问方给结果,或许是领导、父母。即使没有人给问题,自己提问,也需要给自己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