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想要精心呵护的花朵,让整个家变得生气勃勃、幸福欢乐,父母总会想把自己能力内能获得的最好的都给孩子。 育儿 非易事,并非“给”与“得”这么简单 ,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品格。父母不能做孩子一生的避风港,良好的品性才是孩子今后独自面对 社会 的砝码,也是其长大成人后能更好独自面对生活挫折的保障。
如今很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力所能及地给孩子最好的,不舍的孩子吃苦,学习上生活上难免碰到些小困难,家长总以代劳解决, 孩子得不到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缺乏自立 ,这无疑是阻碍孩子成长。那么,如果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现在大多数家庭不愁吃穿,条件优渥的也不在少数,父母生怕孩子冻着饿着,不能受一点儿委屈,恨不得为孩子铺出一条康庄大道。然而,这和 “捧杀” 有何区别?试想想,一个从未受过挫折、经历失败的人,当没了父母的依靠,独自一人能走多久、多远?
当今 社会 ,青年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果在新闻里层出不穷,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在他们幼年时期,通常是伴随着溺爱长大的, 虽然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无法承担失败 ,当遇到诸如考试成绩不满意、婚恋失败、工作不顺等难题,无法排解压力,并容易钻牛角尖,严重时便会导致 暴力犯罪 、 轻生自残 等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甚至小学生坠楼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也催人警醒,家庭和学校都须检讨,是否轻视了 挫折教育 。
若家长在小挫折面前心疼孩子,帮他越过障碍,实际上则是 剥夺了孩子提升抗压能力的学习机会 ,今后面对 社会 ,会不堪一击。
但对于挫折教育,家长要避免过分解读导致的误解,认为让孩子尽可能多受挫、多经受苦难就是对孩子好;或者不断打击孩子自信、总是严厉严苛地要求孩子。殊不知,这些做法背离了挫折教育的初衷,反而让孩子更自卑、内心更脆弱。其实,家长不需要太多刻意的举措, 只需要在难题面前适度“袖手旁观”,给他们自己“单打独斗”的机会就好 。
然而,很多父母总认为对孩子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可以靠后,所以家长基本上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不舍得占用孩子的一丁点儿时间。生而为人,首先要生活,然后才是其他,家长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他们远离“实际生活”。要知道, 我们对于生活的学习是要在不断实践里历练的 ,未来他们将要面对的首先是 社会 的考验。试卷上的错题能让孩子内省、自检,生活里的挫折也一样, 挫折教育 能让孩子更坚强、更坚韧。
诚如邹韬奋所言,每个人都想拥有顽强的意志力,都想在学习上、工作中成为强者,所以挫折教育是家长必须提供给孩子的锻炼机会。
1、从身边点滴做起
别给孩子制造挫折,因为挫折无处不在。比如让孩子负责洗自己的衣服,让孩子也参与到洗刷碗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的家庭活动中来等等,这些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物品的分类摆放、拖地的辛苦等等,这时家长只需要传递方法和鼓励, 一切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 , 自立能力由此而生。
2、困难面前,学会鼓励孩子
在难题面前,特别是不知如何解决时,孩子会非常沮丧,甚至失去信心,此时父母要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还可以将自身受挫的经历讲给孩子听,让他们知道受挫是正常的,沮丧和失望也是正常的,但是经过思考和努力,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鼓励孩子别气馁, 把注意力集中到寻求解决方法上 。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必须的,但切记适度。 过度的关注会让孩子习惯性对父母依赖,不会自己面对问题。
记得豆豆一岁多的时候,看到动画里“夹豆子”的 游戏 ,他爸爸便拿来一把镊子和一堆黄豆放在他面前,让他夹起来放进翻斗车里。开始时他怎么也夹不好,我们也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在旁边看着,后来他有些着急了,我们便在一旁鼓励他以及做示范,多练习了几次他就能很顺利地全夹进翻斗车里了,自己也特别高兴。
生活中有特别多的这种时刻, 试着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看,让孩子自己面对吧 ,别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后成功的乐趣。
“挫折教育”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但孩子的情绪需要家长特别关注。
1、当孩子情绪消极时,勿指责埋怨
在面对棘手的困难时,自尊心与自卑情结仅一线之隔,当孩子沮丧和失去信心时,他们更需要身边亲近的人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责怪,所以此时的父母应 以积极开导为主 ,先抚平心态,然后再 鼓励他、陪伴他寻找解决办法 。
2、在困难面前,正确引导孩子
不过度关注不代表无视或忽视,在孩子面对问题时,父母要做好引导的作用,把握好方向,并非放任不管。否则眼看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上还不及时制止,则是另一种失责。
3、延迟满足
在挫折面前心态良好的孩子大多也能较好自律,他们知道如何有条理地的完成一件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而延迟满足是培养自律的较好方法。当孩子想要得到一样玩具或想看动画片时,父母可以通过增加孩子的等待时间或增加他的努力成本来让他达到愿望。这种方法并不能一次奏效,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机会学习,学会 延迟满足 ,将会大大 增加孩子自尊、自律水平 ,今后也不会被挫折轻易击败。
一帆风顺是理想,时而坦途时而荆棘丛生才是常态 ,只有让孩子正确接受“挫折教育”,自己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打怪升级,才能让他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导语: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如哭闹、摔扔玩具物品、攻击他人、自虐等;另一方面,它能磨炼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儿
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家长改变观念,充分认识、重视挫折教育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世界,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未经锻炼的翅膀将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雷霆;从温室里培养的花草难以经受酷暑严寒,屋檐下的燕雀经不起狂风暴雨。
父母不可能永远做孩子的避风港。在我们周围,溺爱子女的家长并不少见,许多家长一味地提倡赏识教育,如常常给孩子空泛的夸奖,如“你太聪明了”、“你最棒”等过度表扬,使孩子养成了“表扬依赖症”。家长的这些行为无意中却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就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导致孩子的生活中只能听好话,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把自己全面否定,往往更难从挫折中奋起。适时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促进孩子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故应在孩子习惯、性格形成之初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实施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敢于面对并想办法战胜挫折和困难,体验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上。”因此,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应该让他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中有顺有逆、有苦也有乐。在反复体验中引导孩子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真切地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遇到困难,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及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例如,睡觉起床后,宝贝因一直扣不好扣子而发脾气。这时,家长应先帮助其调整情绪,再跟一起他分析原因,“为什么扣不好?扣子是否有一一对准扣眼?”此时切记不可责骂或冷嘲热讽。接着,可利用儿歌教孩子系扣子的方法,如“小扣子,圆溜溜,好像眼睛找朋友;小洞洞,忙招手,欢迎扣子钻洞洞”、“左手抓住扣子,右手拉开扣眼。一个推、一个拉。一推一拉扣好啦”,鼓励孩子再次尝试。这样,在反复练习中孩子不仅掌握系扣子的技能,且通过这件事也让孩子明白困难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更好地帮助他今后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一)榜样学习,树立抗挫折的信心
幼儿期孩子观察模仿能力很强,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等在潜移默化中都会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自身应敢于正面挫折,有抗挫折能力,有积极地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
同时,家长可引导孩子多向动画片、童话、故事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孩子喜欢的榜样学习;可把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通过聊天、谈话等让孩子了解,引导其以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另外,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家长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引导并鼓励孩子学习小伙伴勇敢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良好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抗挫折信心。
(二)提供机会,培养抗挫折能力
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往往更深刻。因而给孩子提供面临挫折的机会,设置挫折情境,使孩子敢于面对和排解挫折,父母可以随时捕捉孩子身边点滴小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提供让孩子感受挫折的机会。
1.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挫 折
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洗手、吃饭、刷牙、穿脱衣服等,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的交往。在这些日常生活活动中,孩子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在与同伴玩玩具时,遇到抢玩具的现象。这时,我们不要急着包办处理,要试着把权利“下放”给孩子,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让他自行解决。在排除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的抗挫折能力,又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2.有意创造的挫折
家长不妨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挫折场景,让孩子经历一下挫折和失败,然后因势利导,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增强对挫折的抵御能力,增强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一位5岁女孩的妈妈说:每逢带孩子上街,我们常担心她跑丢了。于是,我们教育她说,找不到亲人时,不要哭,去找警察叔叔。她能不能做到呢?一次上街,我们趁她玩得高兴,突然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她的表现。当她发现找不到我们时,先是惊恐,后是大哭,最后才想到找警察叔叔。为保证她的安全,她在前边走,我在后边远远地跟着,当她找到警察时,我也到了警察面前……
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家长带孩子做游戏时,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其出些难题,或在玩竞赛游戏时,人为控制游戏的输赢顺序,如让孩子先输后赢或先赢后输再赢等,以便让他在游戏中学会调整心态并敢于面对挫折。还可把孩子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或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巧妙编成有趣的游戏。如玩捉迷藏游戏时把孩子喜欢的玩具藏起来,简单介绍一下放的位置,晚上让孩子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中去寻找,不知不觉中战胜了胆小、怕黑的心理。
延迟满足,家长可有意识地延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由及时满足变延时满足,顺利满足变条件满足,即让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后再满足。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即时兑现后,孩子慢慢学会了等待,从开始的一分钟到几分钟再到更长,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亦会逐渐培养起来了。
3.及时鼓励,增强抗挫折勇气
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产生消极反应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孩于面对困难,并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增加抗挫的勇气。例如:孩子走平衡木时,不慎中途摔下来,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此时,父母可摸摸他的头,鼓励他重新走一次。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抗挫折的勇气和抗挫折能力也会一次次增强。
4.适当批评,增强抗挫折的承受力
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批评的决不能迁就!必要的批评可使幼儿在认识自己的错误过程中,锻炼自己抗挫折的承受力。
5.温情疏导,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当孩子受到挫折又难以排解时,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灵,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困难或挫折,用温情去温暖孩子。
总之,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挫折对人的影响很大,但它的影响是可以人为地加以调节的。家长应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挫折,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鼓励孩子去实践,有意培养孩子耐挫的能力,孩子将来才能拥有强劲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里飞得更远、更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