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答学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答学网 > 资讯 > 学前教育

如何观察幼儿园小朋友的行为

学前教育 发布时间:2023-05-25 08:07:04 阅读人气:152 资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如何观察幼儿园小朋友的行为

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对幼儿行进行科学观察,科学分析,寻求出幼儿行为

[关键词]幼儿行为;行为观察与分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的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是教师度量评估估价幼儿、发现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给出合理的教育建议、调整保教策略、优化教育环境、优化课程和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是了解当前学习发展状况,是评估幼儿性的兴趣,特点和需要的手段,以便更有效的拓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也是发现幼儿心理发展、在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现幼儿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解释是幼儿行为普遍规律,了解幼儿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的一种方法。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和个别差异,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会观察、能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能给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和策略,是幼儿教师区别一般幼儿抚养人最明显的区别,因而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属于一种典型性的专业观察,区别一般的观察。在主题探究活动、幼儿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前所未有重视的当下,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还必须具备观察幼儿的能力、分析幼儿的能力,“因为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重视和提升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已成为众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对于幼儿教师个人而言,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是提高本人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观察前的准备 作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要观察幼儿行为,首先要清楚观察目的:即要观察什么,要有清楚的观察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看到观察的目标,才能实现有效的记录。观察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不了解幼儿某些情况而需要观察,另一种是我们看到了幼儿某一些情况预测可能会有其他情况而需要观察。无论怎样观察,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要清楚知道需要知道什么,要避免无目的的观察要确定观察的项目指标,设计好观察的表格。每一次的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观察的重点。 其次要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被观察的幼儿的数量范围,是一名幼儿还是一群幼儿,是随意观察还是指定观察,指定观察。 第三要选择观察的对象。选择观察的时间和地点。行为观察是透过行为事实来收集的,但是要把所有观察对象的所有行为都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是不可能的,观察者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注意到被观察者。所以取样观察时非常必要,常用的取样的方法有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两种。时间取样是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观察对象,事件取样是观察者在某一事件发生时,自然发生时,将事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观察 对象 第四,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方法。要根据计划观察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是否需要保留原始信息观察记录,观察时长选择记录方法。常用的记录方法有日记法和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记录法。日记法是对每个幼儿进行长期跟踪的观察,有选择性的记录幼儿生长和发展的某些方面,它的目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录观察对象的,通常是幼儿中新的行为事件,它能连续的获得观察对象的发展的连续变化,但是日记记录由于是对个别幼儿的观察,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也往往掺杂了观察者的个人主观情感。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表现,幼儿个性行为的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研究,可以兼顾个体幼儿和全体幼儿。实况记录法是指观察者按忠实的按时间的顺序,尽可能详细的完整的记录观察者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每一个行为及情境,然后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实况记录法能提供观察时当时发生的详尽的行为信息和行为发生的情景。由于实况记录详实,可以永久保留实况记录,对观察者记录者而言,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要明确观察的顺序,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最有价值观察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培训参与观察的人员。因为有时候一个观察的项目可能同时有需要几个老师来观察,合作完成,要明确在观察的这个在场景应该做什么,明确成员之间到哪个场景的原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情景或行为,或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时段和视察。 第六作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时要得到观察对象的父母的同意,必要时要和家长签订协议。教师要保护幼儿隐私,要公开观察资料时,要征得幼儿父母和幼儿园管理人员的同意。观察幼儿要在乎回幼儿的感受,尊重幼儿,不能让幼儿相互比较,要注意对幼儿的隐私和个人秘密进行保护,不得随意传播,有伤害幼儿自尊和个人隐私的信息。 第七,确定观察工具。教师在明确观察任务之后,要选择适宜的观察工具,手机、便签纸、计时工具和记录表格是最常用的工具。工具选择必须要适应不同时段的观察的需要。

二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客观真实地观察了解幼儿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或自由游戏的场景中表现是最真实的,在这两种类似的情境中,幼儿可以自然的,轻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了解到幼儿。幼儿教师要《以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为导向,为指引进行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幼儿的基本框架。这就要求幼儿教育教师要熟知《指南》的5个领域11个子目标32个子目标领域下典型的表现。目标下典型的表现为观察者指明了观察和了解的维度。评估幼儿某一方面学习发展要从不同的维度观察了解,要从多方面信息评估。借助典型表现和分析幼儿。 教师要进入观察场景,不要干扰幼儿刺激幼儿,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的状态下,避免观察结果要避免失实。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注意为幼儿创造一个相对宽松不受影响不受干扰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在真实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三观察记录教师必须保持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在实际记录中要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不能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往往几个动作和几句话就结束了,观察是观察不具有完整性另一个。就是观察的真实性不能以观察者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进行记录,导致观察记录失实,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客观记录和描述,而不是解释性的判断性的,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认识自己的偏见,力求对待幼儿的观察记录客观真实,教师经常练习和反思自己的偏见,助于教师消除自己固有的偏见,描述不能具有解释性判断性的词语,要避免主观态度的词汇。 在记录中要记录有意义的表现。在记录记录有意义的表现。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行为表现,提问开放型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促进和加深对幼儿行为的意义的了解。观察到的有意义的行为为基础。创造不同的情景,教师让幼儿在探索新材料进一步观察。

四观察后的行为分析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观察完成之后,要对观察的内容,依据幼儿行为的现实表现,以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关于儿童发展理论及学前教育有关理念政策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解读,寻求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及需求,并及时的介入,介入指导,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客观描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儿童本身,分析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水平。要列出幼儿在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动作发展和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对应《指南》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典型描述来,具体深入的分析,发现幼儿发展水平的差距,结合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寻找出差距存在背后的原因,给出合理化的教育建议,使调整教师的施教策略,弥补幼儿发展的短板,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其次要分析指导者,也就是教师。在儿童行为观察中,如果有教师介入,则要对教师的介入指导行为予以分析。比如教师是否关注了幼儿,关注的方式,介入的时间是否恰当,是否照顾到了个体差异等等。 第三 要分析教育环境和其他方面。如环境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材料投放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充分。 第四提出支持儿童后续发展的教育策略。教师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探寻清楚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怎样的策略支持幼儿,促使幼儿更好的发展。

13143

       在幼儿园中,除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之外,围绕在幼儿身边最多的就是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即同伴交往。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他们虽然在同一活动中但是会有花样百出的表现。

       我是大四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有过一段实习生活,虽然实习时间不太长,但宝宝们为我留下了许多记忆犹新的片段。接下来我就以我实习的班级——小一班的宝贝们为例来谈谈发生在他们身上关于同伴交往的故事。

案例一:

       在小一班,有一个叫俊涛的宝贝,他3岁半。俊涛脾气柔和,总是笑嘻嘻的,不哭也不闹。每天会背着他的米老鼠书包,小小的俊涛背着小小的书包,可爱极了。我每每想抱着他狠狠亲几口,但担心他会嫌弃我,会觉得我奇怪。好吧,我忍!(但我还是会找各种机会偷袭他,哈哈)

       在每天早上入园时,我会和主班老师提前在桌子上摆放好一些玩具,让已经来园的小朋友们玩,并等待其他小朋友来园。今天俊涛由奶奶送来,还是背着他的米老鼠书包,见他满脸笑容的进门就坐在小板凳上,在老师提醒下和奶奶举手示意再见。

      俊涛安静的玩着手跟前的玩具,看见旁边的洋洋玩着别的,这时他两眼直勾勾的看着阳阳,但脸上依旧有笑容,之后二话不说就伸手向洋洋"抢"了过来,这时洋洋宝贝看向我,手指着俊涛说:“他拿走了”。我走向前去"主持公道",问俊涛:“你为什拿了洋洋的玩具”?“我也想玩”,俊涛说。我接着说:“这是洋洋的玩具,俊涛想玩是不是应该问一问洋洋小朋友呢!你来问问她……”之后在我和的引导下,俊涛小朋友知道用需要表达所需,而不是直接动手。

分析与对策:

      俊涛的行为是因为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切玩的心理需求所导致呢,此处的“抢”不能称为我们口中所谓的”抢”,只是他不懂得如何去表达,不懂得交往规则,所以发生了和同伴的小摩擦。作业教师要多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正确的交流,并通过在园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传授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比如,“我可以跟你一起玩么?”,“这个我可以玩一下么?”等引导幼儿以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给幼儿创设一个交流的环境。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幼儿多多鼓励,在幼儿心中树立榜样。比如,敏敏小朋友真棒,懂得帮助他人。通过正强化,增加幼儿好的表现的行为。还要注意家园配合,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多鼓励家长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让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

案例二:

       凯凯是三岁的一小男孩,性格活泼,好动,比较任性。

       中秋节,前一天跟家长说好要家长配合第二天给幼儿带一份水果和月饼,我们要在学校过中秋。中秋节这天,差不多10点,全园为过中秋做准备,我呢把所有小朋友带来的水果清洗并切分给每个小朋友,放到他们的小碗里,这时凯凯看到我正在剥他的橘子,就指着说:“那是我的,你干嘛,给我。”我赶紧对他说:“你看,这个碗里的各种水果待会是给你的,是其他小朋友分给你的,你是不是也应该分给其他小朋友点橘子,待会我们大家一起吃。”可是他还是不同意。一会当在吃水果的时候,凯凯又去抢别人碗里的水果,然而自己碗里还有很多。

分析与对策:

        凯凯,家境很好,平时父母还有祖辈都很宠爱,娇纵了凯凯的不良行为,如抢小朋友的东西,且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首先应对家长进行教育,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在幼儿面前树立榜样,且严格要求孩子,当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让幼儿懂得同伴间要进行分享。多组织各种游戏,增加幼儿合作分享的机会,转变由托班时的“平行游戏”为主为“合作分享”。

案例三:

       这是发生在小轩和胥胥间的事,小轩不爱吃海带。只要有海带,就会全部挑拣出来,老师跟他说过很多他怎么也不吃。这天,饭菜里又有小轩不喜欢的海带,吃饭时一遇到海带就又全挑的放桌子上了。老师知道胥胥语言表达能力强且聪明可爱,就让胥胥和小轩说,胥胥蹲在小轩旁边悄悄说:“这个可有营养可好吃呢,你吃吧!”结果小轩真的吃了,之后他慢慢不排斥海带了。老师们都很惊奇,老师怎么说他他都不要吃。结果胥胥却做到了。

分析与策略:

        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不同于幼儿与教师间的交往,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两个幼儿或许因为相同的同龄阶段有着相近的认知水平,会更相信同伴的话,更觉得亲近。由于胥胥的一句话,小轩却听了进去,可见同伴作用的影响之大,以及反馈的真实自然和即时。幼儿积极友好的行为,如微笑,友好等,引起了另一幼儿的积极反应,得到肯定性的反馈。所以我们应多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增加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合作的机会,并寻找契机,帮助幼儿进行友好交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dxzl8.com
本文地址:http://www.dxzl8.com/news/307989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湖北籽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935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