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的压力,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 文身的图式、纹素所蕴含的意义,表现了黎族原始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妇女们展示在躯体上的纹路,有着内心的祈求。古老的民族,藉着这些图式,把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期望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用点线艺术构图刺在皮肤上,以图式的美感因素激励族人勇敢地生活,以乐观的理想去迎接现实生活的挑战。同时,在图式的纹素对称美、在线点相互配合中所体现的节奏美中,表现了黎族深沉的审美观。 黎族有五种方言,不同的方言文身的图式各不相同,其中以润方言及美孚方言、哈方言的纹式较为复杂,杞方言的纹式比较简单,赛方言的文身已经绝迹。以润方言面纹形式为例,脸部是从两耳连接面颊处,以数根三角形的曲线连在一起。线有三条,左右相移,经颈项而连于胸前、合颧、颏、胸为一体,圆角、方角、横线、直线、斜线、曲线,一并采用。圆型以两颧为中心,颈部则直绕唇之曲线三条。
历经几千年而不断地延续下来的文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黎族历史上最壮观的原
生态文化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文身必将完全消失。 我们曾专门驱车到五指山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及昌江黎族自治县去寻找龙被。
如今民间50岁上下的妇女还有人会织龙被,而且花样也新鲜。但更多是简单的条纹。我们买到几幅龙被,其中一幅色彩斑斓,图案绚丽。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对封建皇朝进贡的珍品之一。
龙被有五种开幅,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
三联幅最为普通,五联幅和单幅最少。色彩多为深蓝色、黑色或红色。龙被所用的布料,有棉、木棉及麻三种。 龙被不是人们通常用来御寒的被子;它是一种在民间传统活动中所需要的特殊工艺品。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多用于红事,黑色多用在白事上。红事如婚礼拜堂、子女祝寿、盖房升梁等。白事如“做鬼”(一种法事)、盖棺、丧葬等。 龙被的织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踞腰织机,另一种是脚踏织机。它的特点是先织制好布料,然后才在布料上任意刺绣花纹图案。龙被难度最大是在刺绣花纹图案这部分,由于图案变化多,色彩十分丰富,所表现的范围极其广泛。有动物图案、植物图案、自然界方面的图案、信仰及宗教道具的图案等,一幅龙被,不论从色彩或者图案上看,都是比较完整的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
因为黎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的文化承传,除了依靠丰富的物质文化以外,主要的形式是歌、舞、口头文学以及竹刻、木刻的图志。这些艺术形式常会失去原样。而龙被的图案,就成了原生态文化中有可能长久地保持黎族文化传统、并逐渐构成了黎族自身的文化积淀。因为黎族人民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向往,大体上集中表现在龙被的图案中,让后人可以领会到其中所折射的黎族的民族品格。龙被图案中的形象活泼多姿、构图严谨和色彩鲜艳的艺术特色,是黎族民间艺术家们以历史和民俗为依据,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图案化的艺术结晶。如果把许多龙被协调在一起,构成龙被景观,那么,龙被是黎族的史诗,是黎族世界观的表现,是黎族纪念碑式的艺术。 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水经注》转引晋王范所写《交广春秋》中就提到当时海南黎族“披发雕身”,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妇及笄即黥面颊”,明清时期文献中有关黎族文身的记载就更多,更为详细,有的文献中还绘有文身的图像。
郭沫若生前来海南时,曾对这种习俗有感而发:“花门梨面传闻有,今到保亭始见之。黎族积缁成习尚,妇容黥墨足惊奇。虽云古道存民俗,想是奴徽剩子遗。幸喜小姑逢解放,素颜不复类当时。” 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 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黎族黥身纹脸的传统渐渐淡化,九十年代后这种习俗已经根绝。目前只能在偏僻的黎寨中老年妇女中看到这种习俗的遗风。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国家文化部门申请将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名录。黎族纹身的起因,民间有许多说法。在黎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老先与荷发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明代顾坤所撰《海搓余录》记“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
所以,“黎族男女周岁即纹其身”。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黎族人称为“开面”。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
纹身一般是由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文身刺好后,主文婆还会用龙眼树叶煮成的水为女孩擦洗身体,以防感染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黎族分五个方言系,即润方言、美孚方言、哈方言、杞方言、赛方言。其中赛方言的文身已经绝迹。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互不相同,绝不能假借紊乱。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例如,美孚黎妇女,以几何方形纹、泉源纹或谷粒纹组成的图案,而润黎则以树叶纹或方块形成图案。 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黎族纹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刺于面部两颊的几何线纹、泉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刺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刺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刺于臂上的铜线纹称为“财富”图案,刺在手腕上的双线纹称“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纹、谷粒纹、泉源纹,称为“福气上身”;刺于腿上的双线纹、桂树叶纹,称为“护身”等等,这些图案和名称无不带有黎族人民的良好愿望。
纹身是黎族历史上最壮观的文化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纹身必将完全消失
黎族有什么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有那些节日? 1.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东方和琼中七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通什(2001年改为五指山市)二市,其余散居在海口、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市。此外,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部分黎族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2. 黎族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阀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主要节日简介:黎族三月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春节有什么风俗 黎族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1,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2,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3,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海南有什么传统节日? 春节
按时间顺序来介绍的话,首先应该介绍海南人的春节。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海南春节习俗与内地大同小异,但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熏陶,海南人过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海南人喜热闹,更喜追求热烈的氛围,而燃放爆竹是营造这种热闹氛围的最好方式。在海南,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来年的收成也会更好。海南人春节的习俗还有买几条鲥鱼,在除夕之夜将鱼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来祭祖。海南人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诉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过年的团圆饭最丰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鸡,而且还有盈余,因此,海南人在除夕祭拜祖先时,都挑最大最肥的鸡。而到初二,鱼已经在家里存放了两天,鸡肉才刚刚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在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糖糕”的习惯。制作糖糕的原料非常丰富,有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红等。大年初一,邻居互相拜年时,都拿出糖糕招待,并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比糖还甜蜜。 海南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一定得带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赠送给亲朋们,如遇亲友来家里拜年,一定得给亲友捎上自己制作的糖糕,并祝愿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好的收成,生活会更加甜蜜。为祈求大吉大利,海南人还不忘在供奉先祖的台上放几个大桔子。
军坡节
海南东北部市县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军坡节被称为海南人的庙会,大年过后,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便是海南人闹军坡的时节。据史料介绍,海南的军坡节分为“公期”和“婆期”,而“公期”又分为“大公期”和“小公期”,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是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这个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相传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纪念方式历代不变,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表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琼山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琼山新坡镇冼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冼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冼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
据《琼山县志》记载:千百年来,“数百里内祈祷者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由此可知,古时军坡节的热闹与今日无异。纪念冼夫人的民俗世世代代经久不衰。
海南岛换花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过去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避免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最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的节日与其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功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 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2、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礼礼仪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