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咋都是复制的啊,其实苗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银饰,二个就功蜡染锦织。其实我之前去湘西,专门有导游介绍,而且还放肆推荐我买,当时说的很系统,很全面,我建议你有机会去那边,你一定能全面了解
苗族服饰的特点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伐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装特点少点话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大花苗族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大花苗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雷山巴拉河支系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人民的服装特点及生活习性有那些? 苗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银饰,二个就是蜡染锦织.。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人的服饰特点 男子服饰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纽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光头或以长头巾缠头
苗族的特色服饰 你也是六年级吧........是写作文需要么?我写过了,帮你吧! 民居: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服饰: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一 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二 苗族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三 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
苗族服装特点50字做左右 华丽多彩,纯手工制作而成,银饰品多,制作繁琐,银饰和刺绣上的图案一般是苗族的历史,记录了苗族祖先的搬迁历史。
历史沿革 学校大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1939年创办,历经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等阶段。
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
1939年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创建。
1950年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更名为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
1958年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更名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
教学区一隅
1969年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停办。
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
1972年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复校并更名为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
1978年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升格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
1994年南宁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楼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
1980年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创建。
2003年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26日,经教育部批准,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据官网2018年5月信息显示,学校现设15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专业,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生公寓区 院系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汉语 外语系 英语(教师教育)、英语(商务英语)、越南语 套用泰国语 经济与管理系 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行销 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行销、连锁经营管理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数学与套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教育、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体技术、会计电算化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物理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技术 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化学、化学(师范教育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美术与设计系艺术系
美术学、艺术设计学 音乐与舞蹈系 音乐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学前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体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学科建设 运动场及宿舍区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拥有2个广西重点培育学科、1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广西重点培育学科(2个): 数学、旅游管理
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 套用化学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个): 套用化学
师资力量据官网2018年5月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909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7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31人,外聘 *** 教师45人。目前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画人选13人。
学校全貌 优秀教师团队 序号教学团队名称
负 责 人
级别
1
边境地区物理教师培养教学团队易其顺
区 级
2 汉语教研室教学团队 农辽林 区 级3
学科教法教学团队
卢奔芳
校 级
4
物联网教学团队
李熙春
校 级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张劲松
校 级
教学建设据官网2013年6月信息显示,建成自治区级优质专业2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校级重点课程5门。
休闲广场--求知园自治区级优质专业(2个): 汉语 、化学教育
校级重点专业(6个): 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套用数学、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1个): 旅游管理
校级重点课程(5门):
课程名称 申报单位 负责人分析化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彭金云
计算机网路套用与技术
物理与信息技术系
蒋志年
高等代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黄焕福 大学语文 中文系 农辽林 新闻采访与写作 -- 何明智 硬体设施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有崇左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3.93亩,另有预留发展用地7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9.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4.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60万元。校内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室92个,教学计算机1350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49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多个。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体育馆夜景 教学成果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项100多项。
经贸楼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在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边疆治理、桂西南植物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
教学大楼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共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39项、地厅级科研立项项目256项;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580多篇,被SCI、EI收录27篇;获地厅级以上奖励56项。
研究机构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拥有2个自治区级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培育基地。
教学大楼自治区级研究基地(2个)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培育基地(1个) :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获批区级教改项目(截止2013年)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1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李熙春
2
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从平
3
基于课题制教学法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张继艳
4
广西新升格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阳琼
5
把地方戏曲纳入区域性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研究
黄静芳
6
提高广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原理
易刚明
7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何家福
8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运动教学最最佳化模式研究
王成科
9
民族师范院校精细化工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张贞发
10
"90后"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关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李金
11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董必凯
12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实战性"研究--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向先清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据官网2018年5月信息显示,馆藏纸质图书97.5万册、电子图书63万册、中外文期刊3万多种,开通了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资料库、万方资料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二十多种网路资源,建立了自动化检索系统,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图书馆 学术刊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是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期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5-1378/G4,国际连续出版号:ISSN1674-8891。本刊为双月刊。
化学与生物工程中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为广西省一级期刊,先后成为"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入网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收录。全国首届《CAJ-CD》执行优秀期刊,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广西高校学报优秀期刊。
学术交流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先后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越南东方大学、越南高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泰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等东南亚国家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签订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协定,实现了合作办学,双方在教师和学生互派、图书资料交换、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艺术楼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广西埃赫曼康密劳化工有限公司、广西中国-东协青年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广西丰浩集团等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的意向。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校训
进德修业,崇学善成
办学精神
自强不息、和谐至善、尊师重道、知行合一。
校徽
主题运用了运用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简称的拼音缩写变形组合,像门型,并融入了铜鼓的纹样,充分体现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族特色及"国门大学"的地理位置;从红到黄渐变的圆象征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发展愈加灿烂辉煌,也突出了"边陲明珠"的称誉。
社团文化 校各族学生据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已有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服务类、新闻类等多种社团25个。2012年计算机协会获得区级优秀社团荣誉称号。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团总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荣获2011年"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总支"称号。
学校领导 学校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梁远海 党委副书记、校长 武波 副院长 农克良 党委常委、副校长 韦永恒(据官网2018年5月信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