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推进社区、农村和家庭建设。要突出抓示范。通过好人好事的评选和推广,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从身边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不良行为改起,教育引导人们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政府要重视,比如,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文化发展。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联合战略策划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要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尽快启动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同时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上选好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好融合发展文章。
四、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社团等要引导群众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五、要创新保护方式。比如与旅游、与网络“+”相结合,让文化释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领导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稀薄,学校是否应该推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有必要的。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 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 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 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传统教育,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
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对整个社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文化学辞典》)。这里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认同感消解的日益严重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消解和侵蚀的日益突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要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然而,正是在这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中国,有着璀璨文明和瑰丽思想的中国,却反复出现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真的传承了吗?传承的是糟粕还是精华?这难道不是我们背离教育本意,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吗?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创新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丰富的改革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锐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汲取的。中华民族独创而成的文化传统,具有自新能力。这种自新能力能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这使我们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保持民族的旺盛力,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大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更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
“教”的意思是“上所施,下所效”,“育”的意思是“教子使做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长善而救失”,但如今我们的教育却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本应具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的传统品性正在悄然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要丢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三项要求?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死记硬背,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去理解去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去学习传统文化?
目前还是疫情频发时间段,很多学生都没有开学,那这样家长其实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学习第一是有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个感情发展,其次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默契度,借用孔子说过的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孩子乐意学,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和轻松,这样以后在不知不自觉中就会提高孩子的文化水平。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都有哪些?
传统文化这四个字分别代表了传承、正统、人文、教化,传统文化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把一些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让后人去进行学习,目前我国的中国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玉雕、甲骨文、茶艺、中药、文房四宝、剪纸等都是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几类?
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3.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三皇五帝:三皇指的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的是太昊、炎帝、皇帝、少昊。
5.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制度。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这三项要求。全国文明城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