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答学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答学网 > 资讯 > 家庭教育

如何看待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受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资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如何看待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受教育问题

所谓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乡镇或城市市区,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的18至49周岁的育龄人员。

①实际上,文中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在流入地从事经商活动的外来人员。按照庄芙蓉文中定义描述,流动人口子女主要就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

②严格来讲,流动人口子女一般是指6~15岁左右的适龄上学少年儿童。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对流动人口子女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认定为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问题实则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这一过程的消极结果。

可以将社会保障子体系――家庭保障的含义从功能上进行细化描述。所谓家庭保障,是指由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它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⑥中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研究中西方社会结构之后,揭示出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结构单元,具有重要的社会结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生、老、病、死等全方位的保障。家庭可以说是精神的家、物质的家和肉体的家的三位一体。目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涌现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组成家庭。在流动人口家庭化形势下,流动家庭这一特殊家庭结构模式应运而生。流动家庭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冲击下的产物,但是从传统家庭的角度来看,依然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对于流动人口这一群体来说,由于流动人口自身存在劣势,家庭保障成为最重要的保障机制。比如,在流动家庭中,家长及家庭主要成员在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对其生活提供大部分服务等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然而,在现实情境中,来自家长的家庭内部障碍性因素影响了家庭教育实施。流动家长并没有提供给子女有效的家庭保障,家庭保障的缺失突出地表现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已经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最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提到,社会保障就是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权利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然而对于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来说,目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隔离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突出地表现在购房政策,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以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这些都间接增加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难度。无论是问题形成的直接性因素,还是间接原因,社会保障理论都提供了很好的反面视角,以解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因素。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受家庭内部障碍性因素影响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流动家长为子女提供家庭保障能力欠缺,直接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客观条件方面,流动家长提供的住房条件难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环境,大多数流动家庭住房面积狭窄、设施简陋;其次,从流动家长方面看,多数流动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教育观念上极为落后。同时,受经济能力影响,流动家长难以为子女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对子女缺少必要的教育投资。比如,据相关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没有自己的房间、学习桌,拥有电脑的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屈指可数。物质教育投资甚是匮乏,而精神投资亦是微乎其微。许多流动家长很少会给孩子买书,带孩子去书店、文化宫和图书馆。迫于自身观念顽固不化和经济能力有限,流动家长很少会给孩子报辅导班学习,更不会去请家教,自身又难以辅导孩子功课。这些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成绩;第三,很多流动家长与子女经常缺乏有效性沟通,一是缺乏交流的时间,也缺乏正式交流的语境,⑦加之教导方式不当,难以促成良性亲子互动。很多流动家长在沟通中常伴有打骂、训斥行为,很难做到积极鼓励、引导和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低效能的沟通使得子女缺乏精神慰藉的家庭港湾,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很少会向父母倾吐心中的压力与不悦,而将想法埋藏心底。此外,多数流动家长的行为没有起到示范和精神领袖作用。所有这些家庭内部因素显示出,家庭保障的现状反而阻碍着流动人口子女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被户籍制度隔离开来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流动人口在多方面受户籍制度影响,使得社会保障匮乏,这间接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影响主要表现为:

首先,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得不到住房保障。目前,我国仍然是按照户籍制度实行住房的属地化防范式管理,这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最大障碍。虽然在落户政策上有所改善,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外来人口的居住证制度,但是流动人口在谋求落户目标时,仍然主要是通过购房来落户。目前,外来人口在购房落户上限制性政策依然很多。比如,房屋应该达到一定的面积要求,需要在流入地居住多长时间等等。另外,从目前来讲,我国很多大城市通过哄抬房价来限制人口流动,对于非户籍的流动人口来说,没有户籍不能实现房贷,高房价使他们的住房购买力全无,价格的刚性成为流动人口最大的障碍,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是无房户,住房得不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不能拥有良好稳定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存在问题。一方面,受户籍制度影响,公立学校对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表现出教育救助的不公平待遇。很多流动人口子女仍然难以享受学杂费减免和教育资助。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学习,只能借读于公立学校,插班,单独编班或安排在简易班学习,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不仅如此,公立学校还要向流动人口缴纳借读费、赞助费(也称教育补偿金),某些学校还要私自收取巨额择校费。这无疑加剧了流动家庭的教育支出承载力。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学校又难以提供给流动人口子女高质量义务教育,教育救助水平低。农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资金发展问题。学校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很难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正常的学习、娱乐和生活。而民办学校由于营利性倾向,费用偏高,同时教育质量亦不甚良好。

第三,流动人口的就业受户籍制度影响。在现有的用工制度下,外来流动人口只能是企业或单位的临时工,而没有日后的晋升机会。户籍的限制使得城乡的福利待遇划有清晰的界限。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形式、待遇与当地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作强度大,劳动所得收入极不稳定,工资极度微薄。流动人口的经济能力和地位低下,很难保证其子女家庭教育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解决路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选择是根据问题形成因素而相应提出来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流动人口自身努力创造良好家庭内部环境

首先,从父母来讲,一定要做到互敬互爱,相敬如宾。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促进家庭共同体的营造,和睦的夫妻关系能够使孩子更专注于学习,不因分心而影响成绩;其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平等对待子女,尽可能做到体贴、爱护、理解和鼓励子女,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自由活动和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并从中积极引导,而尽量避免专横、责骂和严厉训斥;第三,父母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子女做出榜样示范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价值观引导,让子女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子女能够对父母的职业持有正确的认知,促发他们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流动家长的自身努力,更好地为子女提供家庭保障的精神慰藉,进而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

发展流动人口教育

首先,以政府为督导,依托社区单位,建立家庭教育社区指导中心,及时为流动人口指导解决教育其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盲点。政府应该帮助社区引进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内容培训,为社区内缺乏家庭教育观念和技能的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社工人员还应该定期组织流动人口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实地参观,通过家长交流会的形式,与当地居民一起交流家教经验;其次,依托社区管理,由政府筹资,兴办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开设流动人口技能培训专业,为流动人口讲授相关劳动技能知识、提升生存能力的同时,免费向流动人口讲授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技能,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及教育子女能力,为子女家庭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家庭保障,更好地履行父母家庭责任和养育子女职责。

建立完善新型户籍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状况下的户籍制度仍然是束缚城市流动人口的桎梏,它突出地表现出对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限制。建立完善新型户籍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适当转变针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防范式管理方式,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政策,普及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来辅助户籍制度。在流动人口购房以谋求落户目标时,应该适当降低购房落户限制。同时,市场应发挥经济调节功能,兼顾效益与公平原则,考虑流动人口购买力,适宜降低房价;其次,应该尽力排除户籍制度的阻碍,使达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条件并且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能够与当地居民同样享受住房保障制度,切实稳定流动人口住房,从而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拥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流动人口能够居有定所,最终也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

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水平

教育救助可看成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子部分,教育救助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义务教育质量上。首先,公立学校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公立学校办学标准,强化学校建设的同时,保证学校充足的建设资金。同时,公立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增开流动人口子女班,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求;其次,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国家应该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条件,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制定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同时鼓励公立学校,增多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帮扶其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发展民办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坚决查处、取缔不符合办学标准,以欺诈手段引诱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并骗取钱财的非法教育机构,维护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第四,增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渠道。公立学校除免收义务教育学费之外,对流动人口子女还应该进一步降低诸如餐饮费、班车费等费用,严格执行规定,明令公立学校取消借读费,禁止收取择校费,减轻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经济压力。同时,普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救助保障制度,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不因户籍影响与当地的孩子享有同样的教育救助。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应该扩展救助范围,增加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推动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总之,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家庭保障的缺失是问题形成的直接因素。而在户籍制度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保障范畴内多方面保障的欠缺或失调,则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的重要间接原因。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建设,包括民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制度政策的不合理或不完善,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来解决。社会应该积极关心和重视这一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若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将很难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定义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背景

1.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居住环境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能够在当地买房的是凤毛麟角,极大多数流动人口采取租房居住。甚至通常几个外来工友家庭合租一套民房,“巴掌宽的地方吃、喝、拉、撒全在一起”。在蜗居的房间中孩子很难有基本学习空间,没有书桌没有台灯,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凑合着找个角落,在乌烟瘴气的嘈杂声中完成作业。因此,作业本常常油渍斑斑,脏兮兮的卷着边角。就居住的大环境看,流动人口一般住在城乡结合部,人员混杂,治安较差,一般是刑事案件的高发地带。孩子在社区内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在鱼目混珠的环境中极其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2.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

流动人口本人或配偶处于小学文化水平的比例最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和帮助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

3.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职业地位

从调查的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多为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根据研究发现,父母职业地位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也越有机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除了在经济上给下一代提供一定的条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是微乎其微。

4.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和职业地位紧密相关的一个变量。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寡往往决定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高低。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收入普遍低下,一般消费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收入作为消费食品使用。尽管流动人口家庭一再节衣缩食,削减各项开支,很多家庭还是难以承受生活需求的各项消费,这就决定了对孩子的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大打折扣,而不像城市居民将教育消费作为家庭的重要开支。

根据研究发现,父母的经济地位与父母在家中的角色地位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父母强调服从、遵从权威,更倾向于严厉和专制,与孩子说理较少,语言贫乏,很少向孩子表示温情。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受到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只能忙于生存,较少关注孩子的发展,难以形成与孩子间的良性沟通和平等民主。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

1.教育投入实用性较强。

在城市生活的流动人口,一般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来获得满足温饱的收入。他们通常上有老下有小,并且要应对城市生活的各项高额开支,在生活上必须精打细算。虽然许多流动人口家庭都是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才把孩子带入城市抚养,但是城市教育壁垒对流动儿童的排斥令他们伤透了脑筋。流动人口必须付出两倍甚至多倍的代价,才能让孩子正常入学。在孩子的教育支出费用中,有大半是用在交纳学费和昂贵的赞助费上。对于这些学费和赞助费,只有极少的家庭认为“可以承受”,而极大部分的家庭认为“勉强可以承受”,还有一部分的家庭则认为是“难以承受”。

由于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其子女是否有通过升学“跳龙门”的升迁性机会。如果孩子确实有出息,父母往往会缩衣减食保证孩子上学。一旦没有这个可能性,他们就会让子女辍学,帮助家长一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2.教养方式缺乏民主。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类型。而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的相处。

流动人口家庭中,很多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甚至搞不清自己的孩子在上几年级。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家长则可以摆脱责任。在具体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

但同时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期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和一份好的职业。

3、家庭精神生活贫乏。

由于生活的窘迫,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家庭学习环境,很多孩子除教科书外,甚至连一二本课外书籍也没有。家庭中也很少有健康的娱乐生活,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缺乏健康有益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

三、流动人口子女对家庭的认同感

1、流动人口子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家乡的生活习俗,但他们对目前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迫切渴望改变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和当地孩子生活景况的巨大反差和在生活中受到的歧视,使他们有强烈的不公平感,也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孤独、自卑心理普遍较强。

2、流动人口子女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普遍较差,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有的还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规则。行为习惯也比较差,甚至有不少陋习,比较习惯于父母的生活方式。

3、流动人口子女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他们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劳碌,父母虽然挣钱不多但还供自己读书,心中充满感恩。因此,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庭,体谅父母,放学回家尽量帮助父母干些家务劳动,带弟弟妹妹,尽量减轻父母负担。

4、流动人口子女虽然深知自己的父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地位也比较低下,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父母的浓浓亲情,他们同样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庭。

5、流动人口子女对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愿望。他们的生活虽然贫困、窘迫,但对家庭的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期望,希望通过学习,以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现在的生活,回报父母的关爱,因此不少孩子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

流动人口在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作为教育者的意识逐步在增强,和学校的配合也越来越多。他们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有比自己更幸福的未来,这是进步,也是我们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很多难能可贵的优点、长处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他们多了一份认同,少了一些偏见。

流动人口子女和当地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在进一步保障流动儿童平等入学权和受教育权的同时,如何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必要的贫困助学机制,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力量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教育引导,切实改变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这个命题其实挺大胆的,因为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更多的人不愿意去接触一个广受争议的社会问题,关于这样一个定义,会有人愿意接受,会有人不愿意去听到,不太容易找到平衡

就从流动人口于城市家庭生活背景与文化底蕴的差距来说,站在城市家庭的角度来讲,从道德方向出发,当然,大家都是平等的,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都要有平等的教育和待遇。

但是真正进入校园去接触这些孩子们,会发现这些差别深度的影响了孩子甚至家长老师们心中的一杆秤。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为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为子女提供思想与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学校,但是学校也仅仅是为所有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所进行的是统一化的教学内容,然而应对性格、生活北背景、认知程度都会有差异的每一个孩子,是不太容易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因此,这个问题根源存在于家长,他们欠缺家庭教育的能力,和家庭教育所需的必备与客观条件。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能够追溯出的问题包括国力发展的地区差异,文化潜在的地域不同,社会进步存在先后顺序从而产生的距离。

所以,这样的定义我不需要表述的很明确,你心里一定是有数的。另外,以上均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看待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受教育问题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dxzl8.com
本文地址:http://www.dxzl8.com/news/230160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湖北籽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935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