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16岁 自学 古史典籍,1920年在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避居沪上租界,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那么你知道史学大师吕思勉的著作介绍都有哪些吗?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史学大师吕思勉的著作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史学大师吕思勉的著作介绍
吕思勉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近代 历史 学家和 国学 大师,他是江苏常州人,笔名程芸。他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的主任和代理校长,所以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吕思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吕思绵出生于1884年,在1957年十月的时候因病逝世。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的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有很多,那么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呢?
吕思勉的著作主要包括 历史学 方面和文学方面两部分。他的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代文学》、《中国民族史》等。由于吕思勉一生致力于我国 文化 史和历史的研究,所以他在历史方面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上。
除了以上这些关于历史的著作而外,吕思勉还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那么在文学方面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呢?吕思勉由于常在光华大学任教,所以他对文学和 教育 都有一定的研究,正是因为他的这段经历,所以他才创造了《吕思勉讲中国文化》这部著作。
这部作品深刻的阐述了吕思勉的教育理念。他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探讨了历史的定义和价值,而且将历史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目。通过这部著作,他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教育方面的研究阐述给了世人,所以在吕思勉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作品是至关重要的一部。
以上的这些论述,对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吕思勉在我国文化史、历史以及教育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研究。正因为他这样的精神,所以才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吕思勉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一生精神和思想的浓缩,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讨。
史学大师吕思勉的简介
吕思勉,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终其一生致力于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自幼饱读诗书,并研读经史子集。13岁便能作文21岁便在小学讲授国文和历史23岁致力于研究历史,并辗转去中学教历史和 地理 36岁第一次发表题为《致廖仲恺、朱执信论学公开信》的学术 论文 。
37岁开始经常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比较著名的有在《沈阳高师周刊》上发表的《整理旧籍之方法》、《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中国 医学 的变迁》等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39岁出版自己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史学大家顾颉刚更是称这部书“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从此之后吕思勉就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史,由吕思勉著述的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都被编入至《吕思勉史学论著》。1939年吕思勉著作《中国通史》出版发行,《中国通史》章节分明,内容涵盖广阔,从经济、社会到 政治 、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封建帝制的覆灭,以纵横两个切入点论述中国的历史。
既然是吕思勉简介,就一定要说一下他“贬岳尊秦”(即:贬低岳飞,尊崇秦桧)的观点,他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论著之功就是因为这个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观点受到质疑。其实吕思勉作为史学大家,在当代社会有这种观点完全合乎情理,但是那是人们思想领域较窄,无法接受是正常的,加之有些人只是徒听吕思勉的这种观点,并未亲读著作去找寻原因,所以一直争议不断。
以上便是吕思勉简介,通过这则简介我们大致了解了吕思勉。现代人对吕思勉的评论就好比吕思勉对古人的评论,说到底,是非黑白到头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心中有数便是。
吕思勉简介
先生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颇为深厚。吕氏先祖原居江苏宜兴,明永乐年间才迁居至常州。吕家世代仕宦,先祖吕宫(字长音、苍忱,号金门),为清代常州第一状元,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5岁入县学。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家学渊远,遍读群书
先生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颇为深厚。吕氏先祖原居江苏宜兴,明永乐年间才迁居至常州。吕家世代仕宦,先祖吕宫(字长音、苍忱,号金门),为清代常州第一状元,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清史稿》有传高祖父吕子珊,嘉庆十五年庚午顺天乡试举人,曾任河南偃师知县曾祖父吕佑逊,道光二年壬午乡试举人,曾任安徽旌德教谕。祖父吕懋先,国学生,曾任江西奉新县知事。
先生父亲吕德骥(字誉千),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轻时即享有文名,曾任江浦县学教谕,对《易经》深有研究。著有《抱遗经室读书随记》及诗集若干卷。母亲程梫(字仲芬),生于咸丰三年(1853),为武进名士程兆缙次女。亦能诗能文,著有《逸秋诗钞》及《读书随笔》各1卷。
吕思勉自述治学经过云:
“初能读书时,先父即授以《四库书目提要》。此为旧时讲究读书者常用之法,律于问津之初,作一鸟瞰,略知全体学科之概况及其分类也。此书经、史、子三部,予皆读完,惟集部仅读其半耳。”
“予年九岁时,先母即为讲《纲鉴正史约编》,日数叶。先母无暇时,先姊即代为讲解。故于史部之书,少时颇亲。至此,先父又授以《日知录》、《廿二史札记》及《经世文编》,使之随意泛滥。虽仅泛滥而已,亦觉甚有兴味。”
“至十六岁,始能认真读书。每读一书,皆自首讫尾。此时,自读正、续《通鉴》及《明纪》。先父授以汤蛰仙之《三通考辑要》,予以之与元本对读,觉所辑实不完具,乃舍之而读元本。此为予能自读书之始。”
“甲午战时,予始知读报,其后则甚好《时务报》……予论政治利弊,好从发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亦且性好考证,故遂逐渐走入史学一路。自二十三岁以后,即专意治史矣。”
以上四段,描写了他二十三岁前的学习情况:(一)他出生于史学气氛浓厚的家庭,幼承父、母、姊之教诲。(二)他从目录学入手。(三)他养成读书必读“元本”以及“自首讫尾”的习惯。(四)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使他从注意“时务”、“推求”因果,而专意治史。
1982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撰写的《吕思勉史学论著前言》提到“吕先生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先生幼年起便系统地阅读了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的各种文史典籍,23岁后方专治于史学。在元史专家屠寄(字敬山)的影响下,先生始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研究,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传闻说先生一生共读过3遍“二十四史”。
执教于常、苏、沪、沈
1905年他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之聘,执教于该学堂1906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挥祖祁等人创设“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如钱穆即为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时的学生)爱戴。
1910年,屠宽的父亲屠敬山在南通主持张誉创办的南通国文专修馆,培养办理公文的人才,邀请他去帮忙。他便到南通任教授。
1912年,又接受杨秉锉先生的延聘,在上海商学公会办的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堂教应用文字,并教商业地理、商业经济。因无教科书,他就边参阅日文书,边讲授。
1914年7月由沈颐介绍进中华书局当编辑,因在书局专事编辑教科书、参考书的工作,感到乏味,很想远游。1918年秋,先生的表姊夫杨成能介绍他去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于是辞去了中华书局的务。
1919年冬,沈阳高师仍来延聘,乃于1920年初到沈阳。不久,他深感此间专制守旧,便提倡学生阅读新杂志书籍,认为“生今之世,总不容不了解今人之思想”并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阅读。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史学家顾领刚先生对这部通史作了高度评价,说“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可以说,《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此外还编写了文学史讲义、群经概论、国文讲义等。
进入光华大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册”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其中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的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的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长卜芳济竟然蛮横无理地将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学生553人,教员19人愤而离校,并谋创办光华大学。张寿铺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张韵海、容启兆、颜任光、胡适、徐志摩、朱公谨、罗隆基、潘光旦、吴泽霖、廖茂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来光华执教。
时先生已应沪江大学之聘,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等课程。但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他进光华后,初任国文系教授,后历史系设立,即延为主任。每周上课十多个课时,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先秦学术概论、宋明理学、经子解题、史籍研究法及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讲课富有魅力,很多受业的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对学生的考核也别具一格,富有特色。下面录其一组试题,可见之一端:
《中国通史乙组试卷》
习惯、法律,村于离婚往往加以禁胆。其故安在?其得失若何?
或谓社群制度为女子之友,家庭制度为女子之敌,其说若何?
试述女系氏族易为男系之由。
宗法之制,所联络之人,血缘关系实多疏远,何以仍能有亲爱之情?
试述氏族崩溃,家庭代兴之故。
古以多男为福,谚称养儿防老。然实际上,现代父母欲得其子孝养甚难,试就经济制度,刽析其故。
齐有巫儿之制,本以女主祭祀,然后世宗祧继承,必专于男,其故安在?
或谓今人之牲,实为无用之长物,仅因习惯而存在,其说然欤?
右九题,作一题即可完卷,九题全作,亦无不可,总之多少不构,能勿抄录原文最佳,见解与讲义不同,或相反背,均无不可。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有什么区别?
个人简介
吕思勉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2月27日) 二月初一诞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十子 街的吕氏祖居,幼年系统阅读经学、史学 、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二十三岁 后专治史学。1905年起开始从事文史教育 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1907 年),常州府中学堂(1907年-1909年 ),南通国文专修科(1910年-1911年 ),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1年-19 14年)等学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 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 编辑,后又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 20年-1925年,即现上海市上海中学), 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1926年),上 海光华大学(1949年以后院系调整并入华 东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10月9日(农 历八月十六)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吕思勉,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国学 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 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 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对经学、文字 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他和陈垣先生、 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一起被推重为“现代 史学四大家”。但长期以来,在史学研究中 ,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陈垣、陈寅恪、钱穆 等人的研究,对吕思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这与吕思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极不相称 的。史学界亟需加强对吕思勉史学成就的 研究,尤其是对他史学思想的研究。把握 他史学思想的特点和精髓,这无论是对于 更好地继承、发扬他的史学思想,还是科 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推 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故本文拟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 础上,对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做进一步的研 讨,虽然仍不能说全面,但在内容上力求 有所拓展。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 述了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渊源,第二 部分和第三部分从吕思勉的历史观和史学 方法论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吕思勉的史学思 想,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第四部分 是对吕思勉史学思想的评价。本文的主要 观点有:一、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来自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再加上时代的熏 陶沉淀而形成的。二、吕思勉历史观的主 要方面是他的进化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史观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 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10月9日清晨,吕 思勉由于校阅《隋唐五代史》过分操劳加 重病情,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逝世于华 东医院,终年74岁。一同带走的还有计划 中余下的两部断代史:
《明清史》以及他许多的社会改良计划。
吕思勉的通史有两部,为《吕著中国通史》和《白话本国史》,前者为教材性质,是后期成熟作品,是大纲性的著作,不过比《国史大纲》细密详实,文字精练,但较少趣味性,适合看惯了历史主流教材想尝尝鲜味的普通读者;后者为参考书性质,是早期作品,叙述详略参差不齐,很能体现吕思勉先生的卓越史识,适合稍高一点层次的读者阅读。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以上就是关于史学大师吕思勉的著作介绍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