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答学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答学网 > 资讯 > 综合新闻

建筑施工企业纳税与筹划操作指南介绍?

综合新闻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资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建筑施工企业纳税与筹划操作指南介绍?

刚刚,噩耗传来

(申论风雨谈,高品质学习)

01 文化之美

一、天津之眼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就像“天津之眼”,四季轮回,守护万家灯火;时光流转,见证一座城的成长。做人也一样,做事也一样,只要坚持、坚守,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我们终会在“顶峰”相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到最美的风景,就要登上最高的峰顶。就像要一览天津的风景,就要登上伫立在永乐桥上的“天津之眼”摩天轮。在我们的人生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民族复兴道路上,还有很多架“摩天轮”,很多个“峰顶”,需要我们一个个登上,一座座征服。

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万世、谋全局,就像登上了“天津之眼”一样,全城风景,尽在眼底。做人也一样,做事也一样,始终要有全局的眼光、大局的意识。“致广大”而后“尽精微”,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做好民生小事。

二、伯苓精神

1.张伯苓: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2.(精神内涵)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日新月异、自强不息的精神。

3.(爱国三问)张伯苓在1935年开学典礼上,曾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爱国三问”曾激励不少师生投身救国运动。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斗志。

三、津门工匠

劳动者身上闪耀着劳动精神的光辉,劳模精神的光辉,工匠精神的光辉。大国工匠获得者崔蕴,他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始终坚持践行“干工作就得做到极致,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信念。大国工匠郭翔,“好的设计注重每个细节”,这是郭翔一直以来秉承的信念。面对每一个项目,他充分注重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精雕细琢,不断完善方案,遇到难题就迎难而上,做到了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个细节。

四、民族英雄

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清末著名武术学家霍元甲,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2.吉鸿昌将军是抗日英雄,爱国将领。他在就义前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永远激励后人勿忘国耻,舍身报国。他的一生可以说短暂而辉煌。

五、天津文化

1.泥人张:天津的一种民间美术品,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杨柳青年画:天津市杨柳青镇的传统美术。它始见于明代,流传至今已历四百余年,在中国民间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3.天津相声:相声以嬉笑怒骂通达世事、洞悉人生,它起源于北京,繁荣于天津。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相声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可以说,相声这门笑的艺术,人尽皆知、广受传颂,已经成为天津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4.天津砖刻:民间工艺,明清时代逐渐兴盛。道光年间回族刻砖艺人马顺清,将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行业。马顺清的砖刻,构图整体性强,刀法简明稳健、豪放朴实。

02 经济之美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肩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尤为艰巨。

二、滨海新区

2008年3月,滨海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12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2016年1月,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10月,国家出台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新区在新时代承担新使命的历史性开启。

三、天津港

天津港位于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西端,背靠雄安新区,辐射东北、华北、西北等内陆腹地,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2021年12月23日,天津港被列入2021年可持续发展港口十强名单。

四、京杭大运河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五、天津特色产业

“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天津,古称“津门”,因明朝时期作为天子渡口而得名。天津不仅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还有传统产业。比如,“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让人垂涎三尺!侯宝林、马三立、冯巩、郭德纲等相声名家都是天津人。这些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03 政治之美

一、 好干部王连山

1.名言: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决不亵渎人民检察官这个神圣的称谓。

2.实干干事:王连山同志是纪检监察战线优秀的党员干部代表,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知行合一,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工作精神,用生命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忠诚、干净与担当。

3.旗帜鲜明、对党忠诚:和他一起办过案子的同志都说,王连山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最听不得那些不讲党性、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辞观点,“眼里不揉沙子”。

二、“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马继东

马继东同志长期扎根基层,坚守信访维稳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务实、默默奉献,用生命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他不忘初心、迎难而上,从一句问候、一杯热茶做起,耐心细致、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从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八年来,共化解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物业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700余起。

他爱岗敬业、苦干实干,服从组织安排,勇挑工作重担,带头开展巡控排查,主动请缨妥善做好集体上访群众劝导工作,在全运会、达沃斯论坛等重要活动期间日夜值守、连续奋战,2017年成功处置突发聚集事件3起、大型集体上访活动2起。

04社会之美

一、“津心办

2022年,市民将在“津心办”各端享受到更多社保医保、养老婚育、就业创业、纳税缴费等方面的在线办事事项。同时,还将推动全市“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相关工作,让市民在办理生育登记、社保卡申领等“关键小事”时更省心。

上线两年多来,“津心办”App、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三端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600万人次,累计访问量达8.2亿次,实现市级服务事项超过1800项,已真正成为天津市闪亮的“数字名片”。

二、“一老一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带着浓浓的为民情怀,织密“一老一小”社会保障和服务安全网络,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市委、市政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释放更多民生“红利”。因为这份浓厚的民生情怀,天津拿出持之以恒的韧劲,锚定托稳“一老一小”幸福目标,一个个民心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在这里,人民的美好愿景逐步化作现实;在这里,每个人都拥有了“小确幸”与“大幸福”。

05生态之美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源头防控,综合施策,强化PM2.5和O3协同治理、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区域协同治理,深化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

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突出流域整体性,“一河一策”,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部分重点河湖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三是深入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化陆海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防范应对,持续减少入河、入海污染总量。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四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加强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二、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

天津,城与水相伴而生。“七十二沽”、坑、塘、洼、淀,还有那条穿城而过的海河,万千水道,终汇入海。因地处“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因工业、人口发展,用水剧增,工业、生活排污严重,海河流域一度成为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水资源最为短缺、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

有一段时间,天津的水,生病了,有河皆污。因此,在2017年,天津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全面实行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湖)长”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全市范围内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整治到位。

沉疴渐去,清风徐来。短短几年,天津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大沽排污河、陈台子排污河、北塘排污河等多条知名的河,现在都改叫排水河。“虽然是一字之变,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治理成果的改变。”

据天津大学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遵照先生本人及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告别仪式定于4月8日上午9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余国琮院士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为“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重要贡献。他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了系统性、开创性工作。他也是我国杰出教育家、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为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天津大学在讣告中称,“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化工泰斗和慈祥的师长,是我国化工界、高等教育界和天津大学的重大损失。”

立志科学救国

鼎盛时期毅然回国

1922年11月,余国琮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县,他自幼勤奋好学。1938年秋,日军登陆大亚湾,广州沦陷,16岁的余国琮随父母挤上小船逃往香港。他的两个哥哥在逃难中遭遇轰炸,一个不幸身亡,一个遭受重伤。这让年轻的他切身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要救国图存,就要靠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由此,他坚定地选择了科学救国这条路。

1939年,余国琮在香港考区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化工系,1943年夏,余国琮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学士学位。随后,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

1943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自费留学考试,余国琮参加考试,顺利收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945年底,他从密执安大学毕业,获得科学硕士学位,之后转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47年,余国琮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方向一个是精馏,另一个是热力学。求学期间,余国琮深受导师库尔教授的赏识,在匹兹堡毕业后,他应邀留在该校担任学化工系助理教授,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其中,他为研究生讲授的“高等化工热力学”课程颇受欢迎,一些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慕名而来,成为该校极为罕见的研究生“大班课”。

教学同时,余国琮还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并与库尔教授一起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他提出的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曾长期被一些专著、手册所采用,被称为“余—库”方程。他在美国初露锋芒,被吸收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个荣誉学术组织的成员。1950年,余国琮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当时的他年仅28岁。

此时的余国琮很清楚,如果继续留在美国,其未来极有可能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但是,他深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现在急需人才。于是,1950年8月,余国琮以回香港探望母亲之名向匹兹堡大学“请假一个月”,只有库尔教授知道余国琮是辞职回国。为了避开当局怀疑,他还专门办了一个重返美国的签证。就这样,余国琮怀着科学救国的热情,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成为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

当时,与余国琮同船归国的还有一批年轻的留美学者,在这艘驶往新中国的“威尔逊”号上,青年才俊意气风发,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深知“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争一口气”

不负总理重托

回国后,余国琮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到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余国琮随调到了天津大学,在这里,他为我国的化工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58年,我国由苏联援建的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行。原子反应堆需要重水做减速剂,随着中苏交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面临着停转的威胁。余国琮从20世纪50年代就确定了要攻克分离重水的难关。他的研究工作很快得到了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被定为绝密等级。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特地参观了余国琮分离重水的实验室。他紧握余国琮的手说:“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重水,要争一口气!”

余国琮受到极大鼓舞和振奋,为“争一口气”,他更加废寝忘食,率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搭建了一个个实验装置,创造性地采用多个精馏塔级联等多种创新方式替代传统精馏方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不久后学校告诉余国琮,说周总理专门从武汉打电话过来,关心重水科研进行得如何。余国琮回复说:“你可以告诉总理,研究进行得很顺利。”

1961年,我国重水生产进入了攻关阶段。由周总理亲自过问,国家科委负责,在全国组织了重水生产攻关小组。余国琮是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由他领导的天津大学重水科研被列为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余国琮还担负起了培养重水科研人才的任务。他在天津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业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从技术和人才上为我国重水生产奠定了基础。

余国琮不负重托,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该技术作为我国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延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 “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手到病除”

推动石化工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大庆油田斥资从美国引进一套先进的负压闪蒸原油稳定装置。这些装置同时还是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的配套工程,整个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17种、58万吨塑料和化纤等商品原料,一年可创利润50亿元。然而,这套装置投产后轻烃回收率一直达不到生产要求,美国公司副总裁曾带领专家进行了2个月的调试仍未能解决问题,后对大庆进行了部分赔偿,一走了之。

余国琮应邀带领团队对这一装置开展研究,很快发现问题所在,并应用自主技术对装置实施改造,成功解决制约装置正常生产的多个关键性技术问题,最终使整套装置实现正常生产。不仅如此,经过他们改造的装置,技术指标还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

随后,余国琮又带领团队先后对我国当时全套引进的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装置、茂名石化大型炼油减压精馏塔、上海高桥千万吨级炼油减压精馏塔、齐鲁石化百万吨级乙烯汽油急冷塔等一系列超大型精馏塔进行了“大手术”。这样的“手术”提高了炼油过程中石油产品拔出率1至2个百分点,仅这一项就可为企业每年增加数千万元效益。

余国琮还十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产业化。他亲手创建了精馏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我国最早的高效精馏设备产业化加工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设计—加工—安装—服务一条龙”的成果转化模式,解放了团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节能减碳的显著效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开辟了前景。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在大学校园度过了大半生的余国琮,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最大的职责。他曾牵头教学改革,先后主持了三次大规模的教改实验并取得良好成果。而在给学生上课期间,他经常在凌晨4点起床,一遍遍审视讲课内容。即使这门课已经教授很多年、很多遍,也要充分备课,更新教学内容。

余国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时减少上课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余国琮在向鉴定专家汇报时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核心。我们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构建培养化工专业创新人才的框架。”

85岁那年,余国琮还坚持给本科生上一门“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的创新课。一堂课时长近3个小时,学生们怕他身体吃不消,搬来了一把椅子,想让他坐下来讲。可余国琮却总是拒绝:“我是一名教师,站着讲课是我的职责。”听过余国琮课的人都说,“余先生把讲课当成了一门艺术”。

即使在住院期间,余国琮也不忘工作。据天津大学称, 2019年元旦前在病房,余国琮曾从晚上工作到凌晨,被医生嘱咐让其补觉。书桌上的电脑仍为待机状态,旁边是一本夹着很多小纸条的《化工计算传质学》,纸条上全是关于此书的修订意见。

98岁高龄时,余国琮仍在伏案工作,在电脑前修改书稿,回复邮件。书桌上那本夹着很多小纸条的《化工计算传质学》下压着德国著名 科技 出版公司斯普林格发来的感谢信,信中盛赞他“提供了一本高水平且销量极好的科学专著。”

几十年来,余国琮始终没有忘记周总理的重托,他怀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把对祖国的爱融于事业中——为争一口气。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积极推动了 科技 成果的产业化,造福国民;作为一名教师,他倾心育人,桃李满天,并打造了化工专业研究的人才梯队。

国之忠魂,永垂不朽!痛别余国琮先生!

以上就是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纳税与筹划操作指南介绍?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dxzl8.com
本文地址:http://www.dxzl8.com/news/230133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湖北籽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935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