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藏族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维吾尔族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少数民族都吃什么
问题一:云南人 最喜欢吃什么? 您好云南人平时吃大米主食,部分是玉米饭、洋芋! 早点包子、面条、米线,然后荤菜有猪肉、鸡肉(大多数)云南人最爱吃(也可以理解为习惯吃)川味的菜!然后就是我们自己的滇味,辣椒不可以少关于你说的生活习惯,这个太多了,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比如去到版纳就应该知道,他们有节日! 吃的是傣味,应该注意一些彝族大多是语言上应该注意一些!好多民族他们自己的节日很重要!一定像我们的春节那样重视
问题二:云南人都喜欢吃什么 您好云南人平时吃大米主食,部分是玉米饭、洋芋! 早点包子、面条、米线,然后荤菜有猪肉、鸡肉。云南人爱吃川味的菜!辣椒不可以少
问题三:云南人爱吃什么? 人们一提到云南总会想起很多的美丽地方,大理的风花雪月,昆明世博园的繁花似锦,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不想说这些,只想聊一聊云南饮食。其实,从每天吃的东西中,就能点点滴滴地感觉到各地的风情,从而很容易看出这个地方人的特点。例如,上海菜的小巧精美,反映出上海人的细致,大盘的东北菜和成瓶白酒反映出东北人豪放与热情。而我对云南的饮食感觉就是一个字――杂。这与云南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云南省聚集了中国一半的少数民族,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就渗透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再加上,饮食习惯又与当地的特产相融合,在云南所吃东西就感觉到特别的杂乱。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所吃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同的,用一句电视剧前常用的一名话来形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场。
首先,就从“云南十八怪”说起。所谓“云南十八怪”,就是在云南有十八件怪事,其中就有几件怪事就与吃有关。我在云南的这段时间就接触到了其中两件与吃有关的怪事。第一件怪事是“鲜花当菜卖”。顾名思义,在云南,鲜花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第一次在云南吃到鲜花时候,我并没感到吃的是鲜花。那是在一个县城一家餐厅中,当时有一道菜,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吃的时候感觉到味道十分的好,感到可能是一种油炸小鱼类的东西,就又多吃了几口。次日中午,我们又吃到了这道菜,吃饭时一个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地特产的一种花的花苞。我非常吃惊,连忙夹起一个仔细观看,真的!花瓣、花芯、花蕊样样具全,不可思议。第二次吃到鲜花时,吃到是的石榴花。石榴花比较大,能认人一眼识别出来,其花瓣非常的厚实,炒出来之后,吃到嘴里感觉非常的好,可以用“三清”来形容:清脆、清香、清淡。第二件怪事是“草帽当锅盖”。这种草帽是特制的小草帽,不是平时我们戴的那种大草帽。当时遇到这件怪事的时候,吃的是东西是竹筒蒸蛋,在竹筒上就盖了一个小草帽,非常的小巧、精致,就是大小上与平时的草帽不一样外,其它的一般无二,非常的好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是匠心独具,或是另有出处。
吃毒药做的菜,这是可我在云南最惊心动魄的经历。有一次吃到用“草乌”炖成的鸡汤。据说根据《本草纲目》上记载,“草乌”生性有剧毒。可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当地的人介绍给我们说这是用草乌炖的鸡,非常的滋补,吃完后可以一年内不会得感冒。既然有这种好处,当然是要吃的。夹了一块鸡肉,感觉是苦的,他们说苦就对了,不然就可能要中毒了。这时,他们才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草乌为何物。听后我犹豫半天是吃还是不吃,不过看着当地的人一碗接一碗的喝,我也不甘示弱,也满满地盛了一碗。做这道菜时,为了去掉草乌的毒性要炖几个小时的时间,草乌的药性与鸡的味道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拿起勺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味道其苦无比。平时我吃的最苦的东西要数感冒清热冲剂了,它的味道有过之而无不及,感冒清热冲剂中有糖,苦中还夹杂着一丝甜味,而这个草乌鸡汤其味道是纯粹的苦味,没有一丝杂味。相比吃毒药的经历来说,其它吃的蝗虫、蜂蜜、竹虫等虫子类的东西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云南人喜欢豪饮,据他们自己说,论喝酒在中国除了东北就要数云南了。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其原来是狩猎为生,后来 *** 提供帮助,要他们改为农业为主。但是没有愿意去种地。开会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来,但是只有一提有酒喝,当地人马上就能聚到一起。所以,后来要开会,就通知说喝酒,开完会大家一起痛饮。另外在傣族人集中的地方,还有一种饭前打牌喝酒的风俗。他们所喝的酒是当地自己酿造的一种米酒,有四十度左右,两元一瓶,非常的便宜。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前,先坐在一起打牌,谁输了谁喝酒......>>
问题四:云南人都喜欢吃什么 你好,云南人平时吃大米主食,部分是玉米饭,洋芋! 早点包子,面条,米线,然后荤菜有猪肉,鸡肉.云南人爱吃川味的菜!辣椒不可以少
问题五:云南人喜欢吃什么?口味如何?” 倒 我就是云南的 我也不怎么喜欢辣的啊 可能云南这边吃辣比较厉害吧 也可能这边烹饪辣椒狠熟练而且花样也狠多 我看我外婆就做过狠多种 把细长的辣椒放在火上烤 不要靠焦乐 表面一点一点的焦黑救差不多乐 然后舂细乐 舂的时候加一点点盐 吃的时候狠不错哦 还有狠多我都记不住乐 因为辣椒有时候烹饪成功的话会是 *** 食欲的极佳食物 所以看起来云南人比较喜欢辣的吧 其实个人喜欢的也不一样 不过云南人对辣可是三两天不离口啊 也算是能吃辣的乐
问题六:云南人以什么为食,最常吃的食物 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 *** 一带的 *** ,主食与 *** 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总的来说云南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问题七:云南人喜欢吃什么菜 云南人有自己的特色菜,就是常说的云南菜,也称滇菜。独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大自然赋予了云南永恒的魅力。
云南特色菜有:云南春卷、彝乡锅仔、酿雪梨、沙爹鲜鱿、烧云腿、 过桥米线、腾冲坛子鸡、虎掌金丝面、什锦凉米线 、炸洋葱、砂锅焖狗肉、三七汽锅鸡、鳝鱼凉米线、三丝干巴菌、丽江粑粑、滇味炒面 、竹筒鸡等。
问题八:云南有些什么不为人知的小吃?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其实是出自蒙自,汤底是用鸡熬制,据说在禽流感期间还用火腿熬制过,当时年龄太小不记得了。米线的话细分有粗米线,细米线,酸浆米线等,不同米线用于不同的烹饪方式,在这里就不具体罗列了。一碗滚烫的鸡汤上桌之后,先放入鹌鹑蛋,注意不要搅动,否则就变成蛋花汤了。然后放入生的肉类,里脊,火腿片,午餐肉等。然后是熟的肉类,熬汤的鸡肉,酥肉等,在云南我知道的酥肉有两种,一种是肥瘦相间的肉裹上鸡蛋炸的,另一种是鸡蛋放到面粉里搅成糊状然后炸制的,过桥米线里用的是前一种,不过当然餐馆里用的没有自家制作的质量好。之后便放入各种蔬菜,但在云南生菜吃的很少。最后放入提前烫过的米线就可以吃了。不同价格的过桥米线是用秀才,进士,状元等分级的,可能是来源于过桥米线的典故吧,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下。在云南比较出名的过桥米线有两家,桥香园和建兴园。
小锅米线
一个小砂锅,放上骨头汤,米线扔进去,放上新鲜的肉末,韭菜叶和豌豆尖,一沸腾起来就从火上取下。翻滚的汤汁让米线,肉末,蔬菜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加复杂的调料,新鲜的食材就足以让人垂涎。
凉米线,在炎热得夏天一碗凉米线直教人叫绝,晶莹劲道的米线,香甜可口的甜酱油,脆嫩芳香的韭菜叶,喷香酥脆的花生米,一碗凉米线下去,既不觉得燥热,又能让腹中充实爽快。吃凉米线时有时会用酸浆米线,米线本身就带有的独特的酸味总是能征服一部分人的味蕾。
曲靖的蒸饵丝,饵块和饵丝都用米做成,一个为丝状一个为饼状。先说饵丝,饵丝也是蒸出来的,和卤米线卤面相似的调料,韭菜叶小葱不能少,快速拌好,饵丝的奇妙在于劲道的口感,绝对可以用弹牙来形容,而且它可以很好地包裹所有的调料,让每一口都香甜美味。曲靖的饵丝吃过最好的应该是老三饵丝,有连锁店,每天早餐一碗饵丝加一小碗骨头汤,整个人都会很有力气。
饵块
一个烧饵块,加油条火腿肠,营养而充实的早餐。吃过最好吃的饵块是在会泽,会泽的饵块可以薄到透过饵块可以看到报纸上的字,烧饵块用小火,翻地快一些,等整个饵块膨胀成球状噗的一声破开,米的香气随着蒸汽冲出来,饵块也就烧好了,迅速抹上酱油花生酱芝麻酱,听着各种酱料在饵块上发出的声音,整个人都是开心的,对了,很多人吃饵块是喜欢抹上卤腐,也就是豆腐乳(云南豆腐乳分油的和素的,各有各的味道),也别有一番风味。
问题九:云南人 最喜欢吃什么?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生活习俗各一,能统一起来么?不过云南有名的小吃米线,卷粉似乎在云南每个地方都能吃到.还有"烧烤是云南人最喜欢的夜宵.
彝族吃什么?
最佳答案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1年5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汉族人口为115 940万人,占总人口的 91.59 %;中国少数民族共有10 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为全国人口的8.41 %,但其聚居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左右,大都分布在边疆和西部地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
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其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史是中国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在璀璨绚丽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他们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纳西族的饮食习俗
纳西族现有27.8万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维西、宁蒗、永胜、德钦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及西藏的芒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无论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惯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纳西族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2~3个菜及汤。冬春时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丽江的酱菜有独特的风味,豆豉、卤腐都是传统的咸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中有甜;调凉粉加辣椒,酸辣可口,凉透肺腑。
纳西族的风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驰名,另外还有纳西火锅、鸡豆凉粉、鸡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热水,夏天以凉水和面,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温,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整平,擀得薄薄的,涂一层猪油,上铺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锣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及盖是用黄铜打制成的,有一个提把,煮时米饭飘香。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闻名滇西。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种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肉,与汉族的腊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异。把猪宰杀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内脏和猪骨,剜掉四蹄,然后,在猪肚内塞进盐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线把猪体缝合,缝成琵琶状,平放于高处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数年不发霉。
纳西族现代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 20°、葡萄糖15 %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窨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稗子是纳西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稗子一般是煮饭吃。小麦多烤粑粑(饼)。也常将粮食磨成细糁,炒后煮成半稀半干的饭,或者将粮食炒成炒面 (糌粑)。炒面是主要的食品,纳西族习惯吃炒面喝茶,经济条件好的喝酥油茶,用餐前必须先喝茶。几种粮食调剂着吃,例如早晚吃稗饭,中午吃其他杂粮。但也具有季节性,这与各种作物成熟期有关,如6月吃小麦,7月吃燕麦,8月吃玉米,10月以后吃稗。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铜仁地区的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特区。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万。
侗族饮食文化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无不反映出侗族饮食文化的民族特点。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糯米饭的蒸煮方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
以糯米作各种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杀鸡宰鸭,用鸡鸭汤煮糯米粥,撒些葱花、薄荷,别具风味;糯米和鸡血、鸭血混合,煮熟后切小块,拌上香料炒,又成为别具风味的菜肴,称为“狼棒”也是一款鲜美的佳肴。
此外,糯米还用来做粽子、糍粑、打油茶。
侗族好饮自酿米酒。米酒制法与周边各族相同,以糯米酿制。制成后冲上清凉的井水或泉水饮用,消疲劳,解干渴。还喜欢用糯米甜酒酿成的“重阳酒”,即在农历九月用新糯米酿成“甜酒酿”,密封于坛内,置火塘边慢慢温烤,或埋在肥堆里,让其发酵,春节时取出来饮用。此酒液粘结成丝,味甜过蜜,醇香异常,十分诱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每天用菜肴50%都是酸味。几乎每家每户都置有五、六个酸坛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种类也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别。腌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么荤素品,就腌制什么。尤其是腌鱼,久负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点,肉鲜味美,十分开胃。不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礼、红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离酸。
油茶在侗族饮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两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称为“侗族茶道”,广泛地用于社交、喜庆活动。
油茶,用猪油、大米、黄豆(或红豆、花生)、茶叶等配制而成。先将大米炒成半黑,放入较多的猪油,加上开水、黄豆等一起煮。煮熟以后放进一些熟饭拌匀,最后加进大片特制的茶叶。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扑鼻。在吃的时候,碗里放一、二块糍粑,上面放一些炸糯米花,异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可分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圆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叶粑粑油茶、虾子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侗族还有一种 “豆茶”,制法与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黄豆(用灰水泡软)、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庆活动时饮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庆事更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家家会自酿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酿成,有的经过蒸馏,有的连酒带糟一起饮用。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五指山区,即乐东、东方、崖县、陵水、保亭、琼中、昌江、白沙和通什9个县市,聚居区多属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温多雨,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黎族地区的水果十分丰富,主要有椰子、菠萝、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菠萝蜜等等。
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木薯(甘薯)。一般一日三餐,均是粥。他们生活习惯是“爱稀不爱干”,这与当地天气炎热有一定关系。普遍是把饭煮熟后,用冷水冲成稀饭,平时不喝水,用饭米汤解渴。
黎族所吃稻米分为粳米和糯米,平时做饭用的多为粳米。粳米的质量甚佳,“其米粒大色白,味颇香美”。糯米多用于节日或喜庆时制作糯米团或包粽子,但更多的是用于酿制糯米甜酒。
特色的饭食是烤竹筒饭。其制法是:首先截取一节竹筒(用嫩竹,要直要粗,底部留节),然后放入精米(最佳的米是当地产的山兰香米),再加上适量的水,便放在火堆上慢烧细烤,待竹筒里的水烤沸之后,在竹筒的顶端加盖(塞以木塞或树叶),继续边烤边翻,直至闻到一股饭香味为止。饭熟后,稍候片刻用刀子把竹筒轻轻地破开,就可以用饭了。特点是:饭粒松软,味道特别,爽而不腻,老少皆宜,既有米香味又有竹香味,因而黎胞称之为“竹筒香饭”。烤饭时如果加点野味,如野猪肉、鹿肉之类,并拌入上等酱油、精盐,其味就更美,堪称黎家的佳肴,也是招待宾客的“高级餐”。平日,黎胞上山打猎或垦山,多不回家吃饭,往往就在山上以烤竹筒饭为餐。
黎族过去多采摘山蕨、草菇、竹笋及其他野茶佐餐。近年种植蔬菜已日渐增多,此外还种植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家家户户养牛、养猪、养狗,肉食以牛肉、猪肉为主,兼以取野猪、野禽、蛇、田鼠为食。牛大都在外野放,每户都有自己的木铎,挂在牛脖子上作记号。牛群是家中财富的象征,不易宰杀,只有遇到大喜事时才宰杀。杀猪也是如此。
黎族多居住在山林地带,老鼠很多。山上有山鼠,田中有田鼠,树上有松鼠,家里有家鼠。除认为家鼠不洁净不吃外,而将其他鼠都当作美味。黎胞上山下地,必定腰挂钩刀腰箩(用藤编织的小箩),看见老鼠要追捕。捉到之后,放在篝火里一烧,刮净毛,放在腰箩里带回家中,除去老鼠内脏,或烤,或煮,即可让孩子们美食一顿。
此外,黎胞家家都有腌制食物的习惯。例如将鱼和嫩玉米一起切细,加盐放入瓦罐中腌5~6天,就可以煮吃。罐里的咸水汁可长时间保留,再行腌制,认为此汁时间越久,腌的菜越咸香可口。腌泡成的酸菜,黎语称为 “南沙”,一般多用野菜腌泡。采下能吃的野菜,剥去根须老叶,用清水洗干净,加上牛骨、猪骨或其他兽骨,放适量生盐,一起入增中密封发酵。经过长时间腌泡的野菜,酸味浓烈。俗语说:“一家吃‘南沙’,全村都闻到。”
黎胞男子嗜好烟酒,妇女喜嚼槟榔。酒,在黎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逢年过节,遇红白喜事,歉待亲友,无不喝酒,而且喝得越多越高兴。俗语说:“黎胞喝酒,喝醉为荣”。因此,黎家一般都会酿酒。其自酿之酒多以糯米或山兰香米为原料。先将米浸透,然后蒸成千饭,晾干后放进用芭蕉叶裹封在吊箩里,接着用水泡散酒饼,按一定比例,将酒饼水倒进吊箩内拌匀,箩口用芭蕉叶密封,水从吊箩底的小孔内流出。经过几天的发酵,便沁出一股芳香的酒味。这时,便用盆子放在吊箩底下,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酒汁,是为“酒滴”。再过6-7天,酒就酿成了。这种酒叫“酒蜜”,是敬请客人的最佳饮料。喝酒时,大家围坐着,将酒罐置于面前,各以细竹管插入吸吮。此酒多加水;中淡,喝多了也不易醉。
槟啷是黎族的吉祥信物,特别是黎族妇女更为喜爱。黎家居住的五指山区盛产槟榔。槟榔果有生吃晾干吃两吃法。生吃,即把新鲜的槟榔果切成小片,果核和果肉同时嚼吃;干吃,即把果子煮熟晾干,保存起来供长期食用。吃槟榔不能直接食用它的瓤肉,要与“扶留叶(俗称“萎”)、灰浆(用蚌灰或石灰调制而成)一起嚼食,即所谓“一口槟榔一口灰”。具体食法是:先将槟榔果切成小片,取灰浆少许放在萎叶里,然后裹住槟榔片放口中慢慢咀嚼。此时口沫变成红色,便把口沫吐掉而细啖其余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脸热潮红,这谓之“醉槟榔”。
无论是天山北麓的辽阔草原,还是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每个“阿吾勒”的毡房里和乡村小镇的农舍中,都散发着奶茶的浓香。
奶茶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哈萨克、蒙古、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新疆各少数民族酷爱喝奶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冬季大量饮奶茶可以迅速驱寒,夏季可以驱暑解渴,这是其二;其三,牧区人口稀少,各个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外出放牧或办事,口渴时不容易找到饮料,离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粮,可以较长时间耐渴耐饿。
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但也有不加盐的,只将盐放在身边,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放入盐量。
在少数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许多讲究,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坐首席,递茶时也先递给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还想喝,则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会立即接过碗给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则用双手把碗口捂一下,这表示已喝够了。如果你不懂规矩,而老是把碗摆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会一直不断地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饶”时为止。当然,如果您确实不想再喝时,用手势表示,主人也是会理解的.
藏族吃什么
问题一:彝族人都吃什么 彝族分布西南广大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随分布的不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彝族好酒,但不代表嗜酒,酒文化融入到他们的节庆宾礼中,甚至祭祀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 *** 重茶彝人重酒。食物凉山地区有小麦、荞、大米等,贵州、云南地区主食大米、小麦、玉米等。火把节的时候云南地区的彝族会宰牛,还有坨坨肉、羊肉,貌似没有饮食禁忌。
问题二:彝族人不能吃什么? 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不吃狗肉的原因:
传说在很久以前,因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掉了九个太阳后,天神降怒发了大水让世间成了汪洋。眼看着人们将要被这场洪水折磨而死,平日里被人们称为最懒的黑狗说话了:“你们忍一下,我出去看看有没有可以充饥的。时间过了很久,满怀希望的人们这次真的再也撑不住了。
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叫了起来:“你们看,那是什么?”只看见那只黑狗在水里拼鸡地游着,它的嘴里好像叼着什么。当黑狗游到岸边时已经倒下了,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嘴里叼着的是一株结了果实的荞麦。
就这样,在黑狗的帮助下,发怒的天神也没有把人们折磨至死。从此,人们为了纪念黑狗,就宣布彝族人不能吃狗肉,要尊重狗。至今仍保留着一种习俗,只要是新收获的粮食就必须先给狗吃。故狗是彝人的神灵,也就不吃狗肉。
问题三:彝族吃什么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问题四:我们彝族都喜欢吃什么 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欢饮酒、吃“坨坨肉”,喝“秆秆酒” 。
“火木哪党依,启木吱塞俄”是彝族的尔比尔吉(谚语),意思是“ *** 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可见彝家人是多么喜爱饮酒。彝家人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一端着酒讯依次轮流饮着,所以彝家人又叫饮“秆秆酒”。
彝家盛酒器皿
彝家人喜欢饮洒,对盛酒器皿更是讲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饮酒多用木制高脚酒杯。这种高脚杯是用木质最好的红椿木旋车而成,用生漆漆好后,再在押上用红、黄、白等色画上彝家古老一丰富多彩的图案,颜色绚丽,小巧玲线,惹人喜爱。
锅贴乳饼
是云南彝族的传统名菜。做法是将乳饼切成块,将鸡肉、肥膘捶成茸泥拌匀后加鸡蛋清、葱姜汁、味精、湿淀粉,拌至发亮成鸡泥。然后在乳饼上刷上蛋清糊,塌上鸡泥,摊平,用火腿、黄瓜皮丝排成花粘在鸡泥上,再刷蛋清糊,上笼稍蒸定型后用花生油煎至熟透即可。此菜形态美观,色泽黄亮,鲜香软嫩,佐酒尤佳。
问题五:彝族的火把节吃什么东西 酸菜汤,坨坨肉
问题六:彝族人穿什么吃什么风俗习惯 有些地方穿汉族衣服有些地方穿彝族衣服,有些地方衣服杂起穿,有些地方的人吃的和汉族一样有些地方吃的是洋芋,乔粑粑,酸菜汤,腊肉
问题七:彝族有哪些特点它们吃什么穿什么 各个地区的都不一样的,像云南。
问题八:彝族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吃什么 彝族广泛地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供。少数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地。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别很大,食物也有很大差异。一般都是以稻米为主食,部分高寒山区以土豆、玉米或荞麦为主食。肉类以猪肉、鸡肉、羊肉和牛肉为主。蔬菜大多和汉族地区相同,但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如发酵制作干酸菜等。
问题九:彝族的饮食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肚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 *** 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作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当然他们的美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中的特色小吃口味讲究清淡,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会放入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餐饮文化返璞归真的时代潮流,如果你去西藏的话,一定要尝一尝这几种特色的美食。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而对身体带来的损害。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有一种特殊的回味。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的传统饮食之一,对于我们来说,这不失为一种特别的西藏美食。它是藏族人民每天必吃的主食,如果你到了藏族同胞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为你双手奉上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色的酥油和奶黄色的“曲拉”,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其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可充饥御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生孩子、结婚、迎送亲友,都是必不可少的,青稞酒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独特风格,在强手如林的酒类行业中独树一帜,在西部民族地区享有盛誉,到了西藏一定要尝一尝。
风干肉,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常见于西藏的食品。往往每年到了十一月底,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藏民们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既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来年二、三月份便可以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经过风干之后,肉质松脆,口味独特,令食者回味无穷。据说风干肉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免疫力,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合成特别有效,既美味又营养,被人们称为“肉金子”。
以上就是关于少数民族的食品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